近日由于三峡车祸话题延烧,不少网民及媒体把矛头指向高龄驾驶,认为高龄者不适合开车上路,甚至扬言应收回高龄者的驾照。

笔者于是上网查数据,发现各县市乃至中央交通事故统计机制均相当零碎,唯独警政署110年的一份统计通报,最能看出不同年龄层在全国整体交通事故中的肇责比重。

统计显示,不论就A1(造成人员当场或24小时内死亡)或A2(造成人员受伤或超过24小时死亡)等情节重大事故,都是18-29岁肇事率最高,事故数量最多;30-39岁次之,再来是40-49岁族群。而随着年龄层越高,肇事率越来越低,70岁以上高龄者最低,事故数量也相对少。

此外在各种肇因中,70岁以上高龄者只有「行人(乘客)疏失」肇事率最高,伤亡也最多。所以这代表了什么?高龄者尽量不要走路或搭公共交通工具,反而自己开车或骑车最安全。

撇开这份通报不提,只要检索交通部「道安总动员」之类的资讯网,或搜寻更早期研究,都印证同样现象。比如就113年小型车为第一事故肇事者而言,高龄者肇事件数相较其他年龄层成年人更少,显示高龄并非重大交通事故发生的原罪。

不料20日当晚交通部回应三峡事故,迅速祭出惩罚高龄驾驶的新规定,这无疑是屈从于民粹,让高龄驾驶情何以堪!更有趣的是,记者会中交通部长陈世凯也强调,肇事排名第1、第2的都是18~24岁族群,不希望外界对高龄驾驶有误解。既然如此,交通部该做的是导正社会视听,现在反而演变成落井下石。

无可讳言高龄者碰上交通事故,伤亡人数相对高,但这是生理天限使然,包括上街购物、散步运动等任何情形都一样。政府部门不能武断以年纪大为由,限缩高龄者作为成熟公民合法选择交通工具的权益。整个政策必须合逻辑:肇事率越低者,显示身心状态更佳,越有资格上路驾驶才对。

此外整起事件中,某些学者专家在没有严谨数据情况下,配合民粹质疑指责高龄驾驶不该开车,这种情况让我联想起《专业之死》书中所言:这类学者专家在自己专业领域中,明明就能信守科学研究准则,没想到一捞过界,就变成信口开河!

至于年轻世代请保持冷静,不要轻率掀起世代歧视,因为你们迟早有天也会变老,届时就遭到反噬。假如你们不会变老,那就更糟糕了。先父广东海丰家乡有句俗话在调侃这类贬低老年世代的年轻人:「啊,恭喜你不会变老啦。」这句话不是称讚这些年轻人会青春永驻,而是讥讽他们会早死。(作者为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副教授)

#交通事故 #事故 #高龄驾驶 #交通部 #高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