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实然层次的「是」(is)「与不是」(and is not)不能跟「应然」层次的「应当」(ought)或不应当(an ought not)连接或作为证明,那「存在」就不等于「当为」!许多人曾经作弊,不表示作弊是对的。区别「实然vs.应然」,是讨论和比较的基础,混淆着「实然」(what is)和「应然」(ought to be)论辩,双方会是零交集的空集合。
「实然」不能证明「应然」,「应然」也不能保证「实然」。例如有人应徵家教时发现家长只想聘用女性,质问为何不在徵人时就公告性别要求,对方说「因为怕违反性别工作平等法」。法律代表的是政府宣示任何工作都「不应该」有性别差异,但实务上雇主会因工作性质有性别偏好,如果要「不违法」,就是不公布(心目中的)录取标准,却让不合需求的人浪费时间前去应聘。又,为免触法,雇主可能会连不录用的理由都不透露。法律禁止就业歧视,正当之至;但付薪水的老板想找个最符合自己需求和偏好的员工也是很自然的。所以,单凭立法宣示「应然」,企图以法律的「应然」去变更人性的「实然」,其想破坏的「实然」可能还是存在,甚至变形衍伸出的其他问题,也会继续阻碍政策目标的达成。
「应然—实然问题」还会随着背景脉络的不同,使得「应该」(应然)的价值判断产生变化。例如出国买免税品很正常,但当华航空服管理部经理刘建文在接受广播节目访问时表示,闹出「违法私菸」风暴的总统专机上仅有总统蔡英文一人没买免税商品!此言一出,群情激愤。立法院副院长蔡其昌说这是「严重侮辱」,立委罗致政说要提告到底。管碧玲说这是「伤及无辜的信口乱扯」。在机上有或没有购买免税品都不足以证明人格的高低优劣,为何绿委反应激烈?这表示在绿委或民眾心中有个不同于以往的道德判断:「在总统专机上买免税品是不对、不应该的」。催化出「华航诬赖我们做错事、华航踩低我们去抬高蔡总统」的情绪。既然「应然」可能会脱离原本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带风向就可以混淆「应然」,让原本关于是非对错的判断产生改变,要讨论「应然」就会更加困难。
「总统专机只有总统没买免税品」、「总统有写博士论文」,这些句子「经验性」或「描述性」的事实命题,是「实然」问题。「总统专机不应贩售免税品」、「总统论文应开放学术圈和公眾阅览」则是「评价性」或「规范性」的价值或政策命题,乃是「应然」层次。歷任总统出访是否都有挟带私菸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事实命题(实然);本次总统出访挟带私菸超过一万条该如何被看待和处置,则是一种评价性和规范性的论述(应然)。哪里能够扯在一起?
先区分「实然—应然」,才不会在空集合的论域驳火。再举一个例:「是否真有过「九二共识」?这是关于九二史实的「实然」问题,和「不应该接受九二共识(应然)」是两个命题。有人认为,当年「有没有」九二共识不重要,因为中共现在不在乎蔡英文总统承不承认九二共识了。你可以这么想,但「现在不该接受九二共识」与「当年没有九二共识」还是两码子事。
香港的「反送中」运动是否有外国势力或港独成分?这是「实然」问题。但香港是否应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的国庆、美中贸易战未歇的时刻持续抗争?这则是「应然」问题。不管是要在「实然—应然」哪个层次讨论,都会因为资讯和价值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结论。人家问实然,你用应然面回答;或是大家正在讨论「应不应该」,你拚命在扯「有没有」……都是公共辩论鬼打墙的原因。
区分出「实然—应然」层次,但问题不可解时,就应该限缩问题,先在能有答案的问题上确定答案。「中华民国宪法是否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乃是实然问题。连谢长廷都说过「宪法一中是事实」,所以应该没有太大争议。那如果我们承认现状下就是「两岸同属一中,各依宪法表述」(实然),那「应然」问题只需要问:「候选人是要制宪、修宪、还是要实践宪法」?候选人在「实然—应然问题」上明确表态,选民才可以区辨出立场和政策的差异。否则成天咒骂「一中」,但却不肯修宪、制宪,还成天拿着这部「一中宪法」来捞好处,这算什么?坚持「理想」满口台独,但「现实」上却抱着这部完全不合理想的一中宪法捞好处,你搞得我们好乱啊。
接下来,讨论「应然」问题,不能只谈「应不应该」而不谈「可行性」。政治人物如果只谈「应然」,却不说明具体的做法和可能的代价,也是不负责任的。例如,「台湾应该独立」是应然问题,但「台湾独立是否可能?」则是实然问题。陈水扁总统任内说:「我不能自己骗自己,不能骗别人,我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要我的任期内改国号,我做不到,我相信李前总统12年任期也做不到,现在如果换他再做总统,他也做不到」。如果李登辉和陈水扁都不能以修宪和制宪的方式确认台独,那其他国家领导人为什么可能?蔡英文的「护民主、守主权」是蓝绿无人反对的「实然—应然」,但与中共关系紧张(实然),对「护民主、守主权」是助力还是危机?弄成这样,「护民主,守主权」,可能吗?
由此可知,真的想把主权问题、统独问题谈清楚?那就应该直球对决「应然」问题,好好来讨论「接受/不接受一个中国」的利弊得失。同时,面对中华民国那部两岸同属一中的宪法,表明自己的目标是终极统一或独立,以及要不要修宪或制宪。这样,会比一直高呼「台湾人绝对不接受一国两制」的空话,更能让选民比较出差异。谁能确定两岸统一后会是怎样的「一国两制」?按照中华民国宪法,现在台湾和大陆地区,不也就是某种定义下的「一国两制」(一个中华民国,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两种制度)?不把定义说清楚,每个人各自想像不同次元的「一国两制」,再做出接受或不接受的结论。这种嘴炮,只能说是我的梦境我做主。
候选人都说要「守主权、护民主」「拒绝一国两制」,选民却不知道候选人如何认知宪法的「实然」,也不知道国家走向的「应然」,只有满满的芒果乾(亡国感)。实然面,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民主国家,目前宪法称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区域(大陆地区)在政治权力上互不隶属,这是无可争辩的现实。而应然面的「台湾现状该如何改变、改变成什么样子」才是抉择。 民进党《台湾前途决议文》说「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都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决定」,但每任总统其实都可以透过教育、外交、两岸等政策去让现状朝统一或独立前进,等于每次台湾的选举都是一次统独路线的公民投票。
混淆着「实然—应然」,去脉络的讨论「一国两制」「一中各表」,不如面对「统独不是假议题」!台湾民眾在意候选人的统独立场,执政党的统独立场也影响着台湾的未来。候选人在统独的「应然」层次上表态,具体交代自己的损益评估和价值判断,除了谈「应不应该」也谈「可不可行」,这才是「了不起?负责」!从此没有「你不懂我的明白」,不过是「道不同」票不相投,自己的未来自己选,自己的国家自己救!这样的民主对话,才有意义。
(作者为台湾思辩教育协会理事长、东海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