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周发生的「国中生独攀能高安东军」事件,正好凸显了关于登山的几大问题:登山者准备不足、留守家属知识不足、主管机关没sense、协作被潜规则压榨等。本文就先来讨论「家属知识不足」到底有多危险。

山难潮大爆发的2020年,凸显了臺湾人户外观念严重不足的事实。从4月的带三岁小孩登玉山,到11月的秀姑峦山坠谷冻死、毕禄羊头落队冻死等案,在在显示我们空有壮丽的高山,但不懂得,也不想懂得如何与它们相处,毕竟那不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地方。走进深山,是电视团队的事,是那些连假就人间蒸发的疯子们的事,我们在家滑滑IG、看看照片就好。

所以一堆人笨死在山里。

没错,就是笨死的。网路世界如此发达,自学登山早已非难事,路线资讯、离线地图、装备与行程建议,无论是从部落格或网路论坛,都能轻易取得;体力、心理素质等个人因素,则应该透过日常训练,循序渐进;登山素养、揪团注意事项等,更应该询问相关人士,了解明文规定与不成文默契。

那你以为,待在平地就没事了吗?如果是你的家人要上山呢?

事件中的少年,能被拦截下山纯粹是运气好。少年的父亲说自己很忙,也不懂登山,但小孩很坚持,所以还是让他去了,只是「因为联络不到人,担心他装备不够」因而报案,最后搜救人员在天池山庄成功找到少年。这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讨论。

首先,既然可以因为孩子坚持而放行,但为何还会「越想越不对」?为何不先协助他确认装备与行程?如果家长不懂,能不能找有经验的人协助?好死不死,他的装备还真的不够,能高安东军沿途无山屋,没有帐篷或露宿袋几乎是找死,如果今天少年的家人没有越想越不对,毫无意外又会是一则山难悲剧。

其次,山上是否有讯号本来就很难说,电话打不通是常有的事。要找到讯号,一般要往无遮蔽的棱线上找较有机会,或是里程标偶尔会加注「手机通讯点」,这些资讯在登山队记录里很容易找到。登山者应该告知家属电话有打不通的可能,并且告知行程天数、额外预留天数,若超过时间就该报案等。少年的家属根本就是因为瞎紧张,碰巧救了他一命!

申请过入山、入园,就知道必填资料之一就是「紧急联络人/留守人」,且必须是家人。只要家里有人要去登山,山下的家人就应该有登山基本常识,无论是装备、行程、参加人员,都应该有所了解。因此笔者上山前,一定留一份计画书在家,内容包含「装备清单」、「山上步程」、「上山交通」、「参加人员」等,并且儘可能让家人参与(旁观)打包过程。平时也要能聊到相关话题,如此一来,家人即使没上过山,多少也会吸收相关知识,对登山者是一种无形的保障。

了解山,不只是为了入山,而是让人学习「真正的谦卑」。说生态保育或许太过阳春白雪,那么保命总比较实在了吧?就登山者而言,对山不能骄傲,山要取人性命何其容易?骄傲顶多是完成壮举的成就感;就平地人而言,对山也不能自卑,裹足不前而衍伸的厌恶与排斥,终究会成为无知、自大,再迴向到你我身边的人,成为下一颗网友嗜啃的血馒头。

(作者为户外冒险作家)

#装备 #应该 #登山者 #登山 #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