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突破18000点大关,创下歷史高点,未见市场开香槟庆祝的场面,反而呈现一种「诡异的冷淡」气氛。前行政院长陈冲在报纸发表文章,引用巴菲特指标(股市市值占GDP比重),认为台股总市值占GDP比重高达264%,有泡沫化疑虑。野村证券甚至认为,未来3年台湾可能爆发金融危机,在野村的模型中,台股股价是一个关键的风险参数。

亮眼数据与基层感受背离

18000点是否太高?是否有泡沫化疑虑?市场并没有共识,一派观点认为台湾资金充裕,股市后续仍然看好。那么,就不免令人好奇,疫情衝击下,股市表现亮眼,出口频频衝新高,政府还不断释出调升GDP预测好消息,但绝大多数民眾无感,一点都不觉得「明天会更好」,这是怎么回事?

原因很简单,因为一些反映庶民生活的指标与数据,表现和股市、出口、GDP恰恰相反。譬如无薪假人数,上星期暴增7500人,实施无薪假企业家数,累计1883家,创歷史新高。这代表企业与店家并未因台股创新高而受惠,反倒受疫情打击而紧缩业务或停业,位于社会底层的市井小民收入减少,甚至挂零,经济总体帐面与庶民生活感受脱鉤。最近爆出大量劳工纾困贷款呆帐事件,更突显受薪阶级生活的窘迫与压力,逼使他们连信用都不顾,选择赖帐不还。当收入有问题、生活快过不下去时,这些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存的人,怎么会在乎台股创新高。

受疫情衝击最大的零售与餐饮业者,在3级警戒的严格管制下,不时传出关门倒闭的声音,许多知名业者与老店也纷纷吹起熄灯号。各大商圈变得跟空城没有两样,开店率一半都不到。根据欣元商仲的市调统计,台北市有七大商圈,店面空置率在10%以上,其中士林夜市最惨,将近3成,惨澹景象十分罕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台股再创新高与其何干。

底层民眾渴望的是基本生活需求能够获得满足,而不是让执政者拿来说嘴的光鲜亮丽股市表现或经济数据。再好的股市与经济数据,也不代表小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感受。社会明明瀰漫着水深火热的氛围,主计总处跟央行却不断上修经济数字,彷佛活在两个不同的时空。

不过,总体数据与基层感受背离,并不表示总体经济数据不重要或不可信,而是经济果实未能雨露均沾,是民进党政府政策错误的结果。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民进党执政以来,经济数据确实变得漂亮、股市也持续走高,但只有少部分人享受到成长果实,社会更趋向M型化,有钱的人更有钱,庶民生活更艰苦。

政府不能只为有钱人服务

这不是空穴来风,主计总处公布最新每户5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数,自2016年来逐年走高,2019年已经来到6.1倍,创下7年新高,代表贫富差距的扩大。瑞信6月底的全球财富报告指出,台湾财富不均度(吉尼系数)高达70.8,超过日本64.4及南韩67.6,贫富差距恶化相当严重。最近在疫情衝击下,影响最大的多为底层民眾,势必让贫富差距更大。

疫情动盪的时代,台股创新高、经济有机会保5,确实不容易。但民选政府存在的目的,不是为有钱人服务,不能因总体数据亮眼而沾沾自喜,却忽略一般民眾的感受,倾听基层声音,看见亮眼数字背后的千疮百孔。如果不能拉近总体数据与基层感受的差距,让更多社会底层民眾对经济更加有感,再亮眼的数字,也没有太大意义。

疫情威胁的不只是人民生命安全,还包括市井小民的生计,一旦生计不保,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恶化。实际做法上,应加大补贴力道、减轻租税负担,无疑是短期人民最有感、也是最具体可行的措施,长期而言,要增加高所得者税赋。无论从学理或实务上来看,移转性支付与租税手段是改善所得分配的良方,也是社会福利制度的精髓所在。特别是值此疫情严峻时刻,更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矫正因管制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现象。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那么下架民进党政府,将是全民的唯一选择。

#数据 #GDP #经济 #总体 #贫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