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总署日前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台湾对中国大陆出口总额为1147.45亿美元,与去年同比成长35.1%。此外台湾上半年对中国大陆贸易顺差达780亿美元,相较去年同期增加逾200亿美元。这是30多年来两岸经贸交流的事实,在美中战略竞争与后疫情时期的大环境变动下,台湾如何基于两岸经贸的现实基础以及两岸政治关系的动态变化布局下阶段国家发展战略,值得政府与国人深思。
中国大陆是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台湾对陆出口占全部对外出口的比重,从1992年的19.03%,快速成长至2000年的24.18%,2007年以后台湾对中国大陆出口总额已占台湾整体出口总额约40%,2020年则达到了43.8%。相对之下,美国直到2014年才成为台湾第二大贸易伙伴,虽然台美经贸关系因为美中贸易竞争和台美战略伙伴关系深化而产生了一波质与量的升级,但是2020年台湾对美出口总额509亿美元,约占台湾出口总额的14.7%,台湾对美贸易顺差也仅179亿美元。换言之,台湾对于美国等市场的开发还有努力空间,两岸经贸依然呈现结构性的紧密关系。
由于两岸政治关系纷扰,社会上对于两岸经贸关系一直有依赖或脱鉤的争论,但笔者认为这不只是零和一的问题。据经济部贸易统计显示,台湾对中国大陆出口主要集中在半导体、电子与电机设备等中间财。2021年上半年台湾对陆出口前三大货品为积体电路、记忆体、液晶装置,占比近78%。由此观之,台湾对中国大陆出口是由电子产业所支撑,主因则是因为大陆台商供应链依然活跃,而且中国大陆市场高度依赖台湾供应陆方无法自行生产的关键零组件。因此只要中国大陆出口旺盛,自然会带动台湾电子、电机货品对陆出口的成长,而这也是2020年迄今,台湾经济能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达到3.1%成长率的重要因素。
但我们也要注意,除了电子、电机相关货品以外,台湾其他货品对大陆出口是呈现低度成长甚至衰退的趋势。而这是因为中国大陆一直有计画地完善自主供应链。今年大陆刚通过的《十四五规画纲要》便强调要完善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第二步,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2049年建国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换言之,未来中国大陆本土供应链只会越来越健全,而中国大陆对台湾的进口依赖也可能逐渐降低。
因此,台湾与台商面对中国自主供应链崛起及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不能仅限于对陆维持战略依赖或脱鉤的讨论,更必须纳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国际政治格局和国内民生经济等层次的思考。
从国内民生经济角度观之,《经济学人》以「正常指数」(normalcy index)观察全球五十大经济体与疫情前的正常生活距离有多远,5月进入3级警戒的台湾落入后段班,截至6月底的排名则落居倒数第2,仅惨胜因受到Delta变种病毒衝击而垫底的马来西亚。展望台湾疫后復甦与振兴,在国内投资和消费力尚未恢復以前,台湾更不能忽略对陆出口所能拉抬的经济效应,因此维繫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与正常交往至关重要。
从产业与国际政治角度观之,过去30多年台商带着资本、产线、人力资源西进,确实激起台湾产业空洞化的危机意识,而美中战略竞争则是台湾的歷史机遇,台湾如何加速开发印太和欧美市场,改善本土投资、经营与劳动环境,吸引鲑鱼返乡和大船入港,更是台湾产业转骨转型之必要。(作者为前海基会董事长)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