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新冠肺炎震撼全球。虽罹病者多是轻症,惟一旦朝重症发展,病情变化迅速,常需面临大家不乐见的插管,甚至死亡。而新冠肺炎目前治疗上尚无确定的指引,大部分是支持疗法,更加深国人对于疾病的恐慌与不确定。

我国截至7月23日,累计死亡人数达784 人,确诊者死亡率比国际平均还高,且长者占多数。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注意到此波疫情中,有不少值得反思的现象:

1. 重症科别长期资源不足,尤其是重症长者方面,以致对疫情量能超载。

2. 医疗无力时,我们追求的是Cure还是Care?

台湾的重症医学,尤其长者重症,长期以来未能获得充分健保资源分配。治疗照护设备、人力吃紧,导致新冠爆发涌入大量重症患者时,重症医学部面临超载。且因新冠肺炎尚无特效药,医疗照护与鼓励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也就是CURE与CARE的衡平!

回溯医疗发展史,医疗对于疾病与伤害,多数时间是苍白而无力,医者着重的是对病患的照护与鼓励,蕴含强大的情感连结。直至近期科技发达,可有效压制疾病、治癒伤害,医疗救治成效提升,却也渐渐减少了关怀与照护。然在与新冠重症的战斗中,我们又遭遇了医疗的无力,重症病患与家属面对冰冷决绝的隔离,担忧猝不及防的病情变化。此种恐慌无助,医事人员的关怀与鼓励、协助彼此联繫,乃至无力回天时的安寧陪伴等,是否也是无奈的解方?

曾有人提议可以考虑在国内「病人自主权利法」上增加选项,让民眾预立医疗决定时思考:当疫情爆发导致医疗资源匮乏时,是否放弃接受医疗介入?藉此兼顾个人生命自主权,以及社会延续与安全运作之间的平衡。而就我所知,大部分长者本身都能明白来日无多,也很慈祥地不希望「拖累」家人、「拖累」医疗,更不希望缠绵病榻,受尽凌迟。但放不下的,反而多是家属,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愧疚,常使病患、家人,甚至医事人员无法抉择。这已超越理性、伦理范畴,需将心比心协助病患与家属抉择,而不空有病患自主之形,无意间成抛弃病患之实。如何使生死两无憾、医病均安?值得我们反思。

疫情使我们见证生命的脆弱,但也激起了人性光辉。疾病暴露医疗资源的有限,却也彰显医事人员的无私奉献。

相信科技进步发达,很快就会研究出解方,不管是疫苗或是疾病治疗。在此之前,我们除继续努力外,也需反思:医疗资源分配是否需要调整?对病患与家属的关怀支持是否要再加强?对浩瀚大自然,是否应该更谦卑?生死关键时,情感的深刻是医疗最终的归属,也是最难康復的,疾病后的伤痛更需社会的关怀,使医疗不只医病,更是拯救人心。

(三军总医院实习医学生)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医疗 #病患 #长者 #无力 #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