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少校李敦鹏于本月2日清晨穿着军服到总统府前下跪陈情,引起军方譁然,显然此举不符军人形象与气节。
什么是军人气节?
和雇佣兵不同,国家军人必然也必须有与一般百姓高尚的道德准则与规范,我们可把它称之为军人气节,而且军人气节必须和传统道德伦理挂上鉤。
因此,我们认为军人气节必须重如泰山,利欲必须轻如鸿毛。对于军人而言,这句话是道德箴言,也是军人的真理。所谓气节,就是保家卫国的志气和节操,外在方面指涉军人不屈不挠的形象,内在则指的是品格。
所以,一个军人走在街头上,必然显示出落落大方头角峥嵘的气质。对于个人而言,气节就是人格,对于国家来说,气节就是国格。
讲到气节,我们不能忘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乃大丈夫的浩然正气,我们就会联想到文天祥坚贞气节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抗战时期「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气魄,激起了民族精神。军人能够贡献给国家社会的,就是这伟大的情操。
除了伟大的情操与气魄,军人还要讲究「节」,就是节之以礼,也就是以礼来节制军人的言行。
节之以礼
所谓「节」,易经节卦彖辞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意思是人要有节制,人若不节制,就会变得放纵任性而做出过分越轨的事情,只有谨慎和适度,才不会成为欲望的奴隶。平常人言行都要节制,更何况军人?因此,以礼节制就是要大家遵守道德规范,守住气节。
有一个古字「炁」(读音气)很有意思,由两个字组成:无与火。总的来看,「炁」就是没有(无)火气。火气一旦上升,人就会因为火气失去理智而做了出格的事情,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心血管毛病。所以练「炁」(气)的人都要求自己要下沉火气(无火),这样才会站得稳行得正。
因此,所谓的节制,就是要节制火气,如果背离道德规范,火气也越大,失节越严重,危害也愈烈。
军人气节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修养。在军校的基础教育,就是要灌输未来军人的气节教育,使之成为热爱国家牺牲奉献的堂堂正正军人,而不是为了领工资而战的雇佣兵。
雇佣兵战争
雇佣兵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以金钱为目的而打仗的武装人员,他们参军的目的是为了工资,他可以受雇于任何人。
从古罗马军队中的野蛮人、到欧洲中古世纪的雇佣兵、到后殖民主义时期被流放到非洲的欧洲囚犯,雇佣兵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一群要钱不要命的人。例如英法百年战争,有一场战斗进行了一整天,居然没有人死亡,严格讲只死了一个英国武士,他从马背上摔死的。
那个时代有许多人参与佣兵事业,最出名的就是瑞士和苏格兰佣兵,既然他们为了工资而战,所以在战场上就不会拚命,因为他们还要活着回去领工资。
很不幸的,政府推行募兵制以来,军人的国家性没了,社会性多了。社会性的表现在失业以及工资,如果年轻人不进入军中,他势必面临就业问题;如果他入伍,失业问题依然存在,只不过向后拖延几年而已,一旦退伍,依旧要面临失业问题。
因此,政府必须付出比就业市场更多的钱来吸引和挽留军人,让他们留在军中。干军人越久,越在乎自己的福利,无论是工资或是官位。募兵制不免佣兵化,这是必然的现象。
西方人当兵有武士精神和英雄主义的传统,在中古时代能够拿刀的是一种荣誉。而在传统中国社会里面,当兵的往往是底层人民,而且还是濒临饥饿无助的底层人民,只有在部队里面才吃得到饭。
从这个观点来看,李少校颇有「乞食」的味道;或许蔡总统应该满足他的需求,如果连一个少校的需求都无法满足,以后谁会从军呢?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法国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