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击下,表演艺术活动停摆,电影院门可罗雀,原本就已经体质不佳的艺文环境,遭遇了巨大的衝击,原本就薪资不高,工时过长,以及工作机会不稳定的表演艺术工作者、作家、音乐家、画家与设计师等,更面临了失业乃至制作成本无法回收的窘境。虽然政府频繁推出艺文纾困政策,但重点放在艺文「产业」,加上缺乏跨部会的力量推动,能够协助到艺文「劳动」层面的力道,恐怕有限。(参阅:吴亮贤,艺文工作者难申请纾困 怨嘆「被政府踢来踢去」;刘马利,疫情冰河期重创艺文工作者:纾困不等于布施,而是倍增艺术价值的开端。)
去年年中,国际新闻就传出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哀鸣,因为映演业的休息,加上影展的停办,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停工状态,预估已经造成近20万人失业。电影《永不屈服》监制马修‧贝尔(Matthew Baer)说:「如果你遇到飓风侵袭或演员身亡,电影史会告诉你解决方式,但是没有人知道该怎么面对这次的瘟疫。」充分显现出好莱坞影视帝国的窘迫(参阅:少了强片与观眾 美国戏院疫情下前途茫茫);而在台湾的文化产业中,电影、电视、剧场、出版业与创作圈,恐怕更是雪上加霜。蔡蕙如与林玉鹏最新的研究《后疫情时代下「脆危的」影视勞动—台湾影视文化产业纾困政策再思考》指出,目前短期救济、纾困产业的补贴政策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者的身分认定不易,引发不少公部门补助程序上的纷争,常使得弱势的艺文工作者无法请领,让年轻与原本就工作状态不稳定的工作者,离开岗位。
文章中也提醒,疫情期间,影视产业下的自雇者与自由工作者在不稳定的产业环境与非编制内的工作保障下,成为产业中最脆弱的一环。如果再审阅近半年来有关失业率与无薪假人数不断飙高的趋势,更对台湾的艺文工作者感到担忧。
文化部与劳动部如果能抛弃本位的思考,与教育部协调研商,不仅仅以产业纾困为对象,而是让艺文工作者能到大专院校与高中职驻校,担任一学期或一学年的驻校作家、驻校艺术家,协助开发创意写作、戏剧表演、美术设计、民俗传承、电影制作、多媒体设计以及音乐演出等课程,将有助于改善在艺术工作者层面的职业困境。
特别是在108课纲之下,各高中都面对了跨领域教学,以及在下学期推出加深加广课程的挑战,师生在人文艺术以及与社区文化的议题开展上,都亟需有创作、策展以及展演经验的艺术工作者指导,为校园注入结合生活经验与艺术创意的新课程内涵。
放眼未来,一年之内,疫情应难以解除警报,艺文扎根教育环境,让艺文工作者有机会实践理念,且因为教学与服务得到稳定的工作机会,应当是解决艺文工作脆危(precariousness)现况的一个解方,有待政府正视与提出具体方案。
(作者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宜兰花莲县数位机会中心主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