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击之下,大家都不容易。虽说疫情看起来有趋缓迹象,各行各业也慢慢回归正轨,不过距离要恢復到疫情前的景象,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过去这段时间,有很多民眾的经济情况受到很大的影响,儘管政府推出过三倍券,还有上个周末很多人应该已经完成绑订的数位或纸本的振兴五倍券也即将到手,但对真正受到疫情极大衝击而需要补助或是帮助的个人、小企业和家庭来说,振兴券、消费券也只是杯水车薪。真正有补助需求或是符合身分可以申请相关急难救助的民眾,千万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或是因为没有了解相关资讯,而错失了可以及时获得援助的机会。

这其实要从日前在广播上听到的政府宣传广告说起。新北市政府在广播上下了广告,公告今年度具有原住民身分民眾申请的建构及修缮住宅补助核定已经出炉。原民局就表示,因为原住民经济弱势的家庭在购屋以及改善居家环境品质的负担较重,政府为了减轻民眾压力,每年都会接受符合资格的民眾申请补助。

另外新北市也在经过数名原住民议员多年的积极争取之后,为了因应原住民同胞的平均余命比整体国人少10岁的统计,决定于明年起将原住民同胞申请敬老卡的年龄从原本的65岁下修至55岁,以更加增进多元平等的社会价值。

上述举的例子虽然都与原住民有关,但并不是特别要说原住民才有很多补助,或是加深一般大眾认为原住民比较需要「被帮助」的刻板印象。拿上述两个例子只是想说,其实不管是什么种族或是什么年龄、什么性别,其实公家单位在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领域,都已经针对弱势族群或是有需要帮助的民眾,设立好了补助管道。只要符合资格,其实都是可以申请的。

现在比较大的问题反而是,政府设立了补助、也安排了预算,但真正有需要的人却不知道原来自己可以获得补助。反而因为资讯不对称或是不流通的关系,白白错失了许多机会。毕竟政府的预算就是已经安排在那个地方,而且那些预算也都是一般大眾的纳税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因为怕天有不测风云,就像这次的疫情造成许多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所以有需要就可以申请,然后好好度过难关。

而且到了这个年头,大家也不要跟以前一样再怀抱着那种「接受帮助很丢脸」、「人家知道我是中低收入会不会瞧不起我」的那种想法。甚至号称在做慈善、做爱心的人可能比较过时的一种心态,就是用一种高高在上、施舍的态度在看待那些接受帮助的人。

你看有多少人把根本就该丢弃的衣物放进旧衣回收箱还以为那是「资源」,或是把家里早就已经坏掉的用品捐到慈善机构,还以为自己在「做爱心」。我还听过在捐助给急难家庭粮食箱里面的X舍乾麵,根本一碰到热水就糊掉了,跟他们在外面贩售的品质根本就不一样的情况。所以在关怀弱势、包容弱势这个部分,台湾其实还有很多值得改善的空间。

(作者为口译工作者)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补助 #原住民 #申请 #疫情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