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办主任骆惠寧在国庆前夕再次落区,深入基层访贫问苦。此举只是一个开头,「落区聆听,同心同行」将会常态化。
从骆惠寧去年一月赴港履新算起,已是第四次落区 「直接听基层呼声」。他每次出行之后,总有不少人撰文点评,但往往说不到点子上,且套话偏多,八股文风重,「擦鞋」用力过猛。
不过平心而论,骆恵寧作为曾经主政地方多年的大陆官员,比特区政府的衮衮诸公更接地气。他出行不是简单「走过埸」,而是留下许多发人深省的「金句」。譬如今次到旺角探访笼屋住户之后,提出「发展为了谁」的叩问。
毋庸置疑,发展当然不能只为发展商。如果政府在寻地、规划、投入等方面劳心劳力,但只有一小撮地产「肥猫」受益,普罗大眾不能「共同富裕」,分享繁荣果实,有何意义?
记得今年八月,骆惠寧在「十四五」规划宣讲会上,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金句:「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此话不仅暗含北京对港府的警示,也是对香港治理现状的不悦。
《国安法》落地之后,黑暴阴霾散尽,香江风清气正。土地房屋问题已成为本港深层次矛盾之首、社会最不稳定的因素,必须从速「拆弹」。本周三,林郑特首将发布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但愿她能提出多一些「实锤」举措,少一些飘忽的愿景。
回归以来,中联办虽在香港管治力量中扮演关键角色,但大致上「隐形」,因为需要恪守「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原则。但此原则有一个前提,就是特区管治队伍要有心有力,有担当有作为。
管理学有个概念叫「鲶鱼效应」。一国两制框架下,中联办无意争做香港发展领头羊,但至少应发挥鲶鱼角色,激活管治班子的潜能及危机意识。联想到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前不久所言「苏州过后无艇搭」,以及中联办干部深入基层常态化,北京对港府的督促之意,可谓呼之欲出。(作者为资深传媒人)
(本文来源《思考香港》,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