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以来,大陆陆续有20个省、市、自治区实施错峰用电、紧急拉闸乃至企业分时、分级停、限产或预警,压限负荷供电或暂停非必要供电等力度不同的停、限电措施。台商较为集中的区域如江苏省採取企业分级停、限产,共有143家企业全部停产、1096家企业採取「开二停二」措施,广东省实施每周「开二停五」,以及浙江省从9月21日至30日关停高耗能的印染厂、污水处理厂、化工厂等,方式不一,大小不等。10月迄今实施限电的区域虽未扩大、程度也有所缓解,但生产型台资企业经此震撼,紧张的情绪仍未完全平復,新增投资也选择暂时观望。
以燃煤为主的火力发电,2019年占大陆能源供应68.88%。本次导致各地限电的主因就是发电用燃煤价格大幅飙涨,由去年每吨600元跳升至今年1500元,火力发电厂在存煤偏低、供应吃紧的情况下,为减少亏损而降低发电量。加上大陆政府已宣示「碳达峰」、「碳中和」两项国家环保政策目标,各地针对减碳指标,要求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燃煤发电厂逐步降载或关停,但此时北方渐次进入取暖需求旺季,重重因素迭加下,各地不断传出紧急拉闸限电的风声,直到政府调度国家电网积极因应,才使断电停产的风暴逐渐平息。
值得关注的是,即使眼前的危机缓解,未来大势仍不容乐观。这是因为自2020疫情以来全球经济环境巨变,一方面各国工业生产陷于低潮,一方面美元狂发更引起全球原物料价格大涨。大陆的石油、天然气和煤都高度依赖进口,而钢铁、石化等高耗能产业在经济产值中占比偏高,若能源供需价量背离常轨,长期将扭曲经济结构,造成国家发展的隐忧。因此10月12日国家发改委已发布通知,对煤电电价扩大浮动范围至20%,电力现货价格及高耗能企业则不在此限。简而言之,未来大陆供电价格将更为市场化,一则反映成本,避免资源错置,同时也可倒逼不符合环境和能源效益的落后产能逐渐淘汰,导正经济发展。
从限电以及政府电价市场化的一系列变化来看,我认为台资企业必须特别关注大陆如下的重要趋势:
推动「环境永续」的能源改革。降低燃煤消费及扩大开发、进口与储存石油、煤、天然气,提高绿色能源如风力、光伏等发电占比,将水力及核能列为电源开发重点专案,和具体降低GDP能耗率3%等,这些都是十四、五规划中为达成「创新、绿色、环保」政策目标的重要做法。而大陆抢先世界各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前完成「碳中和」这两项环保政策硬指标,更表明其强烈支持环保的决心。以大陆国家意志的高度与强度,未来各地执行节能减碳的力度必将逐年提升,对企业经营而言,意味着能源和环境的费用会大幅增加。
优化产业体质、调整经济结构。「立足于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政策将带动内需市场产销一体化,减少资源型产业产品出口,以此逐渐达成经济结构重整与均衡。未来除少数对国家安全或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外,其他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都会逐步调整紧缩;低盈利而大量耗用环境、物料和人力的企业会在能源、资源、劳动成本的调整中被自然淘汰。
人民币升值。面对因美国货币超发而引起的国际物资价格变动,大陆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让人民币升值,既可降低进口原物料和能源成本,对低迷的房市、股市也有激励的功效。眼前大陆政府因为景气刚刚回暖,暂且维持货币稳定,是期望以拉抬出口保障经济稳健发展,但人民币升值大势已成国际金融投资界的共同认知,未来还将引发一波波的涟漪效应,台资企业要小心应对,提前做好准备。
还记得2007年6月29日大陆《劳动合同法》修订通过之前,很多台资企业对严格的新法适应不良,异议纷纷,当时吴仪副总理亲自召开台资企业座谈会,在听取大家对《劳动合同法》的看法与建议后,她语重心长地说:「台资企业不要只是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大陆的改革不会停止、高标准的政策制定对企业会有阵痛期及一定的衝击,但长远来说,对国家发展及民生是有利的,国家的政策一经决定执行,就很难再回头。」
坦白说,健全的企业并不担心变化,最怕的是犹豫摇摆,不知何所适从。一如四、五年前大陆以强制关停手段驱使许多台资企业积极检讨防污设备、提高境治理能力,此次限电风波及其后续的政策调整对钢铁、铸造、石化、印染等耗能较高、污染较大的产业以及家俱、服装、文具、鞋类、五金等低利润的传统产业势必带来更多衝击,我们应该把它看做一个强烈预警,或停或走或自我升级转型,台商朋友们必须儘快适应调整,只有认准方向跟上大流,才不会落在时代后面。(作者为大陆全国台企联荣誉会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