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08年金融风暴的远去,随着去年开始的疯狂印钞,唯利是图的华尔街又再次活跃于全球企业的併购浪潮中。最新最引人瞩目的资本运作就是分拆交易的此起彼落,J&J宣布拆分为两家上市公司,通用电气GE更是在11月9日宣布了三家分晋,看来类似的交易还会层出不穷,这可以让华尔街迎来满盆满钵的佣金,但也进一步促使企业管理人士不得不採取更大刀阔斧的动作。Barclays银行的分析师Jason Goldberg曾经表示:当你看到某些公司选择壮大来制造规模效应之际,另一些公司则变得更加专注于某个领域来发挥自己的优势。我感觉这两种策略曾经各有千秋,但科技更迭加上资本的横流已让今天的商业世界截然不同,安于现状追求规模绝对会是相对糟糕的一个选择。

过去数十年在全球叱咤风云的企业巨头,似乎正一一土崩瓦解,并尝试分拆成为多间公司,这些业务遍布全球,宛如日不落帝国的大型集团,为何纷纷走上了拆分的方向?而有着129年歷史的GE集团一分为三最让人不胜唏嘘,根据Bloomberg的报导,GE在20年前还是全球最大的企业,市值一度达到了4010亿美元,5年前还勉强维持在前10名,但今天比GE规模大的企业已经不下10家。确实,商业世界总是不断的在更迭,缩减规模、精益求精已成为当代的企业趋势。GE集团的瓦解并不是一个特例,同一天,相隔一个太平洋的日本财团Toshiba,也对外宣布他们有意拆分为基础设施、元件及记忆体等3家公司。另外,歷经百年歷史的蓝色巨人IBM,已在去年宣布拆分IT、基础设备业务;电脑巨头Dell也在今年宣布将拆分VMware。回头看台湾,我们最常听见像金控一类的集团董事长自称可以靠着多元化业务稳定集团的整体营收,但我看见的实情是它们常常在靠强势业务赚取的资金弥补弱势业务的亏损,这不但拖累了整个集团的发展脚步,同时又因组织结构的越发庞大,不但让沟通协调的成本增加,还常常因繁文缛节以及官僚决策的缓慢而错过机遇。

股神Warren Buffett就在今年的致股东信中提到,大型集团越来越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为表现平平的业务支付了太多的费用。VMware的前CEO,也就是现在Intel的CEO Pat Gelsinger就指出,拆分后的VMware不但能够利用股票进行收购等商业操作,还能够结交更多与Dell存在竞争关系的合作伙伴,让整个的策略发展更有弹性。是的,华尔街的投资人已经一口咬定大型集团无法在股价、市值充分反映旗下各业务的真实价值,只有各业务独立发展才能够创造更高的价值,这种想法眾所周知就是这么多集团企业决定拆分的关键原因。事实上,许多分析师已经对GE拆分后的股价调升了20%的增长空间。

Bloomberg指出GE的拆分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落幕,投资者关注的不再是业务的规模庞大。加拿大皇家银行甚至表示,后续像Emerson、Roper Technologies及3M等大型企业都有可能加入拆分的行列。曾经,很多台湾读者对那本黄色书皮有着Jeck Welsch照片的畅销书《致胜Winning》爱不释手,甚至觉得里面的精彩商战引人入胜,但大环境确实已经不再一样,GE的殒落我觉得首先是硅谷和资讯科技的兴起,新一代的科技企业擅长由公司外部的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来驱动,早已不再单靠营收规模。另外,私募股权和积极投资人(Activist Investor)要求披露更多营运资讯的要求,迫使GE没有办法再用晦暗不明的方式呼咙企业的整体真实价值。更重要的是资金的泛滥,意味着集团规模不但不是筹集资金的优势,反而限制了直接投资的想像空间。而经济衰退和页岩油革命进一步削弱了GE投资的石油和天然气事业发展,让GE Capital成了压倒GE模式的最后一根稻草。GE走下神坛非常值得台湾很多的集团掌门人认真对待,疫情过后的世界充满不确定,精准定位和资本运作我觉得就是台湾大型集团现在最需要补强的两门功课,继续安于现状很可能会让你的优势一夕之间变为你无法精进的致命短板。(作者为创投合伙人)

#GE #拆分 #业务 #集团 #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