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界对供电的不安全感日益增加,自建绿电自力救济成为主流;官方说法也显示,未来几年供电确实会出现缺口,更让人忧虑的是:政府「新增供电多于减少核电」的保证,充满着不确定性与风险。
核二、三应暂缓除役
四大公投后举行的一场工商协进会早餐会上,企业界纷纷对缺电表达忧心,坦率一点的,如林伯丰直接说「政府的能源政策应检讨」,含蓄一点的,如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以世界减碳趋势为由,要求政府与民间合作解决用电问题。企业界对政府充裕供电与减碳都无信心,纷纷出手抢绿电,有些一口气买下绿电业者未来20年的产能,如台积电;有些则「自力救济」自盖绿电,如台哥大。
四大公投中有两项与能源政策有关,两项都未通过,核四重启确定落空,问题是:所有外在环境都已有巨大的变化,蔡政府仍「以不变应万变」,继续执行全面废核的能源政策,可能为台湾带来环境与能源灾难,企业界忧心不已是有其道理的。
外在环境最大的改变,一个是用电需求早已迥异5年前的能源政策规画。早先的规画是把用电成长订为1%左右,同时希望以节电减少需求,以天然气机组代替核电,废核后应该可以不缺电。但5年来用电成长高于预期,所谓节电更是荒诞,因为只要经济持续成长、产业要发展、民眾生活品质要提升,用电必然增加,用电成长率已提高到超过2%。
更意外的是,中美贸易战引来的台商回流投资、及台积电的半导体先进制程快速推进,用电量爆增,以去年而言,用电量增加幅度高达4.6%,远远超过官方预估的2.5%;而这种高成长率的情况预估还会持续数年。
国外大环境也有变化:因应气候变迁、全球暖化的减碳更受重视,成为今日、甚至未来数十年最重要的全球性议题,欧盟的碳关税明年就上路;因减碳导致的天然气等能源价格飙涨、全球性的「绿色通膨」也出现,与此同时,在2011年日本福岛事件后衰退的核工业,因减碳的需要受到重视,可望迎来核电产业的復兴。
蔡政府完全未根据这些变化对能源政策作调整,依旧以意识形态为本,顽固地执行废核政策,不顾台湾将因此每年减少600亿度排放与污染都近零的核电。蔡政府说要以绿电替代核电,但实际上绿电进度落后,实质上也不可能取代稳定的核电,因此蔡政府大幅增加天然气发电,天然气发电虽然排放与污染低于煤电,但仍是以石化燃料为本的火力发电,这种能源结构未来必然无法达成减碳目标,台湾的出口有极大机率要缴交碳关税,或甚至被禁。
各地停电事件频传
台湾企业抢绿电,除了因国内对用电大户採购绿电的法令规定、担心缺电等因素外,忧心因未达减碳目标而受国际经贸惩罚,预先「避险」,也是重要考量。
行政院副院长沈荣津在与工商团体座谈提到电力问题时说,2025年核电除役后将减少387万瓩,预估2021到2027年间,燃气机组即净增加1450万瓩,新增的将高于除役的。但是这些「预计」要上线的燃气机组所能提供的电力,因上线时间与核电机组退役的时间存在落差,因此是否能够及时满足国内电力的需求,不无疑虑;甚至其中有4部新增机组地点未定,装置容量共490万瓩,这些燃气机组能否按计画如期上线,也存在很大的变数。
细算下来,过去2年台电的备转容量率平均已在10%以下,明年将降到5%以下,后年核三除役后情况更严峻,这数字还包含容量因子低又不稳定的绿电,台湾实质上早已处在缺电边缘,去年两次大停电就是明证。未来几年情况会更恶化,近来各地预警停电事件频传、秋冬之际核电机组仍要近百分之百供电等情况,就可得出真实的供电情况,这不是官员一句「能源转型过渡期」的官话就能呼拢过去。即使天然气发电如期完成、解决缺电问题后,长期的减碳问题仍无法解决,台湾的碳排势必恶化。
核四应继续封存为未来保留重启的可能性,核二、三应暂缓除役,一来作为短期供电缺口的救援角色,二来,希望蔡政府能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以专业方式检讨与修正能源政策,切勿为了「神主牌」而轻言废核。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