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二连三的公投不果、补选罢免未竟,已让最大在野党——国民党失去活力,彷佛百年大党再起不能。即便是检讨,却不脱流于意气,不满中夹杂着检讨特定人负责的声浪;更有甚者,连检讨两岸路线、改党名的陈年药方再度出笼,有如国民党再度输掉总统大选一般,借用陈水扁的一句话:「有那么严重吗」?
2020年以来多场国内投票活动,不分补选、罢免、公投,国民党多数都未能获得选民支持,究其原因多离不开「人选」问题。国民党这几场补选所推出人选,多因时间仓促、中央将就地方,最后推出人选的特质难以符合传统蓝营支持者的期待,造成蓝营投票率低落、人选推出时刻就从得票天花板开始往下降。罢免针对人选也不完全达到普遍选民厌恶程度,公投则是在资源经验均不足的窘境下,未能塑造出公投最佳代言人,导致公投无法利用代言人良好形象来强化民生议题的道德正当性,殊为可惜。
至此,怪罪于特定人或牵拖党名、对岸因素的争论可以休矣!除了是无济于事,也徒增民进党小人得志之风。朱立伦领导的国民党如欲发愤图强、一扫连败阴霾,最紧要之事是合理规划年底县市长人选,尤以6都市长人选更是重中之重。对于国民党而言,与其在短期间缺人缺钱的千头万绪下寻求大幅度改革,不如划定框架进行小幅度形象革新工程,透过推选出符合社会期待的市长人选,回应选民对于中间理性问政的基本要求,反而是小本大利的「救党处方」。
关于英雄史观确实会对歷史进程产生促进作用,在学理上已获认同。而在过去选举史上,越是在野,越要透过推出符合时下调性的人选来刺激选票市场的流动,反而能取得选举的成功。千禧年前的民进党陈水扁、谢长廷先后赢得北、高市长的选举,原因是两人强调进步、改变的调性符合当时选民口味;08年的马英九廉洁的特质,同样符合当时反贪腐的社会氛围;而18年韩国瑜旋风能够席卷全台,很大的原因是韩的庶民形象与绿营执政后背离人民情感的种种施政呈现高度对比。不难看出,当时这些选举如果把名字换成他人,选举结果是否还会如此?恐怕还在未定之天。而上述案例共同特徵是在野一方因为人选反败为胜。
摆在朱立伦眼前的是2022地方选举非赢不可的压力,过去人选问题所造成的投票结果已无改变可能,当务之急唯有展望未来年底大选。沉重的说,2022很可能是积弱不振的在野势力以及国民党最后推倒绿营长期执政大墙的最后机会,一旦2022一役不治,2024何以天下国家为?对国民党而言,6都人选就是对人民展现国民党改革诚意的试金石。
首先,国民党在内的在野各方当要屏除私欲,不以己党人选为优先考量,而是不分政党、无党,先以该人当选可能的爆发力作为合作协商的最优先考量。例如高雄,国民党如无在地适当党籍人选,民眾党又无法提供可堪一战的人选,何不如共同推荐支持呼声极高的无党立委高金素梅?高金在立院问政表现有目共睹,无党背景符合中间选民不分蓝绿的投票偏好,成为首位原住民身分的直辖市长更是向选民传达「有为者亦若是」的最好诉求。想想过去几场败选,不正是人选无法向社会传达「有为者亦若是」,导致中间选民弃投在野,甚至含泪投向绿营吗?
至于高金委员说还有山地原住民同胞要照顾,但是别忘了,高雄还有桃源、那玛夏、茂林这些山地原住民的市民,同样期盼原住民族能够当选市长不是吗?
国民党也好、民眾党也罢,莫再迟疑,莫要守株待兔,坐等民进党出大包、选举分裂,只会是不切实际。尤其国民党万一推派人选方式又走过去老路,指望选民含泪投票当选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復还,「给我人选、其余免谈」更是现在中间选民投票意向的首要考量。
党主席朱立伦切勿再重蹈近期覆辙,应当两路并进,既要持续监督暴露民进党施政不法失职事蹟于世,也要扮演在野大师兄的领导角色,整合在野力量共同推派优质县市长人选共击绿营,寻求绿营最小化、在野最大化的席次作为年底选战目标吧!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