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大家过得有点忐忑,传播力强大的Omicron病毒株在本土一波波散播开来,很可能趁着民眾过年团聚或出游而爆发严重的疫情。但截至目前为止,疫情扩散有限,和世界各国确诊数狂飙的状况完全不同。如果到本月底仍无大型爆发,就可以判定我们成功度过危机。

最大功臣民眾自主防疫

1月Omicron疫情从机场及高雄港传出,目前只算是一次小爆发,本土新增确诊最多是1月22日的82人,接下来逐渐减少,近来确诊数都是10几、20几例,还大部分是已在匡列隔离中。和美国每日新增数十至数百万例,日本从几百人跳到超过10万例,香港也濒临失控相比,台湾的表现真的很好。

也因此,台湾的防疫成果又得到了国际肯定,日经亚洲的COVID-19復甦指数把台湾列为全球第一;彭博的防疫韧性排行,台湾曾因为紧缩国际航班,从前段班落入垫后的47名,但近来名次不断拉升,如今已跳到第8名。和各国相比,台湾的防疫成就在于:以清零为目标,边境从严管理,但避免过严的封城措施。两年多来,确诊和死亡人数与其他国家比低很多,人民的生活也能尽量维持常态。平心而论,最大的功臣是积极配合防疫的全体民眾,指挥中心的政策迟缓又漏洞百出,是靠着严守防疫措施的民眾才补了破网。

去年5月台湾曾经疫情大爆发,当时指挥中心压制筛检,入境不普筛,民眾要符合很严格的条件才能筛,疫苗政策又荒腔走板,对外採购不足,对内护航高端。以至于5月大爆发时,台湾手头上只有数十万剂疫苗,而筛检和医疗量能都没预备起来,根本无力负荷,很多人是在无人知晓下猝死,救护车满城绕,病患送不进医院。即使在面对病毒简直是手无寸铁的情况下,民眾仍很努力地遵守防疫规定,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避免群聚,最后成功压制住了疫情。5月时最高1天新增721人,接着人数逐渐下降,9月之后就是一连串的挂零。疫情的改善,当然也因为美、日和鸿海、台积电、慈济等捐赠疫苗,算是替指挥中心补漏洞。

和去年相比,现在的情况显然好了太多。第一,Omicron的重症和致死率比武汉、Alpha和Delta株都低很多,至今的3例中重症根本没住进加护病房。第二,指挥中心改正了错误,实施入境普筛、社区筛检及开放家用快筛,也强化筛检量能及採购相关药物。第三,台湾疫苗接种已相当普遍,第1剂打了人口8成,第2剂近7成5,最近狂打的追加剂也达1/4。只是75岁以上的老人接种率还是不够,第1剂只有73%,第2剂约67%,等于1/3没有完整保护,这部分应该尽快补上。

避免染疫的可能后遗症

台湾不只比去年有了更好更完善的防护,最重要的是,绝大部分民眾都能持续遵守各项规定,让病毒无论是去年还是现在,都在传播时渐渐被一道又一道的个人防线挡下。去年彰化的万人血清抗体检验显示,社区阳性盛行率是0.083%,那时验血的对象是疫情区的第一线曝露者;日前指挥中心公布去年4至7月对捐血中心的血液抽样检验结果,阳性率是0.02%。整体而言可以看出,台湾社区相当安全,并没有之前担忧的大量隐藏病例。

陈时中自诩台湾封城指数最松、日子最正常,确诊比率和确诊死亡却非常低,是防疫的「台湾模式」。他的话不错,但台湾若不是海岛,若不是民眾努力配合,是绝对无法达成的。切实做好防疫措施的民眾,重要性绝不亚于耗费大量资金与科技资源的疫苗和药物。大家千万不要轻忽自己的力量,一个人也许渺小,但病毒是会传出去还是被挡下,靠的就是每个人有没有把自己的防线守好。大家一面守住个人防线,一面加紧接种疫苗,台湾和Omicron赛跑就能保持领先。

眼前这波疫情尚未过去,政府和人民都不可以松懈,许多国家改採「与病毒共存策略」,或出于人民拒绝戴口罩、不愿注射疫苗的文化因素,或境管失败,严格封城代价太大,而变种病毒的重症与死亡率甚低,权衡代价不得不然,台湾没有这些问题,不需要跟随西方国家思维,能清零就坚持清零,才能避免染疫的可能后遗症。

#台湾 #民眾 #指挥中心 #疫情 #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