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4日以来,俄乌军事衝突已持续一个月,俄方计划的闪电战未能实现,已在前线与乌军陷入胶着。与此同时,西方不断加码对俄金融制裁,虽然俄罗斯也实施了反制,但是就目前看来,制裁带来的不利影响还是非常显着的。

乌克兰方面此前已表示,俄罗斯方面有关领土的要求是不可接受的,乌方准备就其余问题继续进行谈判。实际上,这已经预示着第四轮谈判必然也十分艰苦。除非中美在下一个阶段积极介入俄乌谈判并发挥重大作用,否则俄乌衝突继续拖延下去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值此关键时刻,中美两国元首通过视频通话就乌克兰局势坦诚深入交换了意见。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很多观点再次明确他们该场衝突开始就持有的立场——坚决支持俄罗斯。核心理由之一,就是如果俄罗斯垮了,美国将会彻底腾出手来集中针对我国,彼时中国将面临比现在更大的战略压力。所以,俄罗斯一定要顶住!

这一观点咋听挺有道理,但是对于俄罗斯挺不挺得住,愿不愿意为中国分担来自美国的战略压力,我们不能一厢情愿。笔者以下谨对俄罗斯当下面临的战略压力和在衝突后对华合作意愿做一点粗浅的分析,希望就中国是否能够期待俄罗斯分担来自美国的战略压力,以及在新秩序中应当扮演何种角色这两个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俄罗斯已基本用尽战略势能

姑且不论俄罗斯对华合作的意愿如何,单从实力来讲,其需要保持一定的战略势能才能与中国一道应对来自美国的战略压力。然而事与愿违,俄罗斯已经释放了几乎所有的战略势能,甚至包括将核武器调至最高警戒水平,却仍未达成战略目标,而且如果按照目前的衝突进程来看,俄罗斯未来想要有效达成原定战略目标也已几乎不可能,目前只是出于惯性而拒绝调整。

过往几周内各种信息纷繁复杂,不断争夺大家的注意力,以至于很多人都淡忘了俄罗斯此次「特别军事行动」的根本战略意图。根据俄方在谈判中提出的停火条件(在三次谈判中有增减),其发动此次「特别军事行动」的核心战略目标有三:

第一,领土诉求:割让克里米亚给俄罗斯,承认卢顿两地独立,同意哈尔科夫和敖德萨等几个地区的自治;

第二,安全诉求:将永不加入北约写入乌克兰宪法;

第三,为保障前两个诉求而产生的(涉及乌内政的)政治诉求:乌克兰实行总理负责制,由俄方指定总理人选,泽连斯基可作为仪式性总统。

此外还有一些可以变通的次核心或非核心目标,包括:去纳粹化、去军事化、中立化和取消对俄语的限制。

俄罗斯提出的核心战略目标直指乌克兰的领土主权、国防政策和政府制度,想要实现这些目标,本质上都基于一个前提,即俄罗斯在战场上、战场外都完全压服乌克兰,从而可以「授予」后者一部新宪法,类似于二战后美国给予日本的待遇。为此,俄罗斯需要达成的条件包括:

1,彻底瘫痪乌军战力,以包括核战争在内的任何手段震慑住北约、欧盟及毗邻俄罗斯西部边境的其他欧洲国家,使其因为惧怕遭到俄罗斯的直接攻击而放弃以包括武器支援在内的任何手段帮助(利用)乌克兰对抗俄罗斯,从而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2,必要时占领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乌克兰全境,或至少使得乌克兰方面相信只要普丁愿意,俄军接下来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占领全境,从而消除乌克兰方面打持久战的选项。

3,无论是在乌克兰境内的军事行动还是对占领地的社会管制,乃至俄罗斯国内的社会、经济表现都可以向全世界传递明确的消息,只要俄罗斯愿意,长期占领乌克兰,或者至少是形成乌克兰东西彻底分裂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如果达成以上三条,乌克兰方面会相信如果不妥协就会「亡国」,而北约和欧盟帮其「復国」的方案也无从指望。此时,俄罗斯那些需要通过重新制定一部乌克兰宪法才能达成的战略目标方可能实现。以现在的军事形势来看,这些目标对俄军来说,已经愈发不现实。

另外,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如果俄罗斯军事行动的对乌压服程度打了折扣,比如只是将乌克兰境内的军事行动长期化,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乃至数年间边打边谈,那么在谈判桌上几乎就不存在「部分实现战略目标」的选项,而是完全可能面临在漂亮的外交辞令和故意模糊的条约的掩饰下一无所获的境地。比如,只要无法建立稳固的亲俄政权,哪怕俄罗斯做出「巨大牺牲」,以放弃对克里米亚主权的诉求来换取停止「北约东扩」的承诺,最后在乌克兰民族主义的推动下,乌方「非北约」安全模式仍然是高度军事化的,甚至与欧盟和美国也都存在某种类似美国制定「台湾关系法」那样的准军事协防机制,其结果就是俄罗斯的安全关切实质性落空。

基于以上分析,如果俄罗斯不变更既定的战略目标,就只能进一步在军事行动和外部制裁下消耗其战略势能,而且即便俄军不惜一切代价达成相关军事条件,俄罗斯也将面临另一重大挑战——为乌克兰的亲俄政府长期、大量「输血」。一个亲俄到愿意接受俄罗斯为其「制定」宪法的政权,想要在因军事衝突导致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的乌克兰稳定执政,需要的就不仅仅是俄罗斯的能源供给,而是在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都以肉眼可见的改善来说服民眾,否则「顏色革命」随时可能再次发生。然而衝突结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俄罗斯在经济上都会遭到比以往更加严酷的制裁,那么其是否还有能力为亲俄政府托底,很值得怀疑。

据俄罗斯《消息报》发布2022年经济走势评估,由于战争和经济制裁,预计俄罗斯2022年的通货膨胀率年底可能会达到17%, GDP可能会缩减4.5~5%。2022年中国将GDP增长目标设定为5%,很多人尚且感叹(较之从前)接下来会如何不容易,那么一个国家的GDP负增长5%是什么感受可想而知。不得不说,除非出现某些意外的颠覆性状况,比如俄罗斯因为国内原因彻底放弃之前的战略目标,选择与西方全面合作,否则在往后至少五到十年的国际博弈中,俄罗斯得以自保就已经是比较理想的局面。

与俄罗斯的乏力表现相较,欧洲虽然在能源供给方面短时间内还无法完全摆脱俄罗斯的影响,在经济方面会承担一定的损失,但长期来看,欧洲能源结构的调整将逐步削减俄罗斯在这方面的战略势能。更重要的是,欧洲在安全事务上显然已经开始着手提升战略势能。而此次衝突的最大赢家美国,仅仅依靠策动乌克兰,就耗尽了俄罗斯除了(只有在短期内具备威慑作用的)能源供给以外的几乎所有战略势能;而其本身为此付出的代价极其有限:军事上没有被直接卷入,经济上虽然受到通胀的影响,但还没有显现出失控的迹象;政治上成功阻止了整个欧洲与俄罗斯的合作,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继续巩固与俄罗斯「上不封顶」的战略合作时因为不想被过分卷入乱局而更多了几分顾虑。

此外,美国甚至还可能因为吸收了大量来自欧洲及其他地区的资本和俄罗斯流出的人才而进一步提升实力,形成俄美两国国力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自此,面对着整军精武的欧洲和实力依旧的美国,俄罗斯战略腾挪的空间已经被压缩得极为逼仄,除了以能源供给和核武威慑来勉强维持自身战略地位,恐怕再难奢求更多,相应的,在包括涉及中国的其他事务上,其对美国的牵制不会比过往更多。

俄罗斯对华合作的前景不乐观

通过以下的简单对比,我们可以检验一下,完全以符合俄罗斯自身的战略利益为考虑时,其对于分担中国的战略压力的能力与意愿。

首先,可以建立一个基本的思维框架,重点考察两个维度,即俄罗斯在此次衝突后实力是增强了还是减弱了,以及实力变化后的俄罗斯与中国合作的意愿增强还是减弱?两个维度交叉,一共有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俄罗斯实力减弱,对华合作意愿加强;

第二种情况:俄罗斯实力减弱,对华合作意愿减弱;

第三种情况:俄罗斯实力增强,对华合作意愿增强;

第四种情况:俄罗斯实力增强,对华合作意愿减弱。

其次,可以将前两种和后两种情况分类讨论。

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的基本判断是此次衝突会削弱俄罗斯的实力。就目前情况来看,应该说这已经是大概率事件。出乎意料的衝突进程对俄军力耗损严重,且引发欧洲国家,尤其是俄罗斯临近国家的安全焦虑。在西方制裁的作用下,俄罗斯经济受到严重衝击,相当一段时期难以復甦,甚至因为资本和人才的流失而全面陷入衰退。这种情况下,虽然俄罗斯可能部分实现了安全战略意图,但总的来说,还是会付出综合实力减弱的代价。

按照一般直觉,第一种情况似乎最为合理。俄罗斯由于自身实力减弱,从而不得不增强对华合作的意愿,这也是国内很多观点对形势的预判。但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是,俄罗斯在军事上与欧洲的战略对峙加剧了;与世界的经济联繫被削弱了;在高科技领域的孤立加深了;国内的人才在流失,不稳定因素在增加,那么俄罗斯除了(以符合其贸易利益的价格)出口能源和粮食,究竟还有多少余力在其他事务上实质性地支持中国?另外,还要考虑到,如果中俄走得太近,中国不仅在道义上可能遭到非议(毕竟联合国大会上绝大多数国家支持通过谴责俄罗斯的决议),而且可能受到美国的关联制裁。当我们考虑到这一层,对于俄罗斯替中国分担美国的战略压力,还有多少信心?

第二种情况看似不合逻辑,但其实并非不可能。俄罗斯如果陷入极其艰苦的境地,为了缓解国内问题,不排除会动一些「歪脑筋」。比如,与其在自己的安全问题上让步,倒不如通过伺机在有关中国的问题上表示中立来向西方示好,从而换取减少金融、贸易、科技方面的制裁,站在俄罗斯的角度,这未尝不可取。毕竟,至少在现阶段,欧洲能源市场、国际资本投资、美国的技术开放和国内正在流失的高端人才加总起来肯定比中国能给予的利益更多。另外,还必须考虑到如果俄罗斯因为内部原因发生领导人更迭,新任领导人对政策做出大的调整,那么做出以上选择的可能性就更高。

第三种和第四种情况下,俄罗斯的实力都得到了增强,但是在对华合作的意愿上分别呈现增强和减弱。关于这类情况的讨论要有意义,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俄罗斯是否有可能在衝突之后反而变得更强大了?笔者个人对此不太看好,但也注意到确实也有不少人持这类观点,他们通常认为:军事上,俄罗斯此次军事行动可以有效遏止北约东扩,自此营造出更加有利的安全环境;经济上,欧洲高度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供给,目前并未切断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交易,而且国际油价飞涨,一来一去之间俄罗斯的损失并不一定很大,而能源交易之外,俄罗斯对西方的制裁「早都习惯了」,各种应对和反制的预案都很成熟。

笔者在此不对这类观点做判断,只在假设这种分析成立的前提下,比较第三种和第四种情景的可能性,即俄罗斯确实因为此次衝突而变得更加强大,那么一个更加强大的俄罗斯,会是中国更加坚定的伙伴,还是会更加执着于自己的利益布局?事实上,即便是在俄罗斯自身处境没有那么理想的时候,比如2014年起因为克里米亚问题受到西方制裁而经济发展乏力,其对华合作的策略选择也是相当「务实」的。一方面,俄罗斯非常欢迎能源和粮食对华出口带来的外匯;另一方面,其军工系统对于中国仿制、升级俄式武器并在国际上扩大相关市场份额颇有微词,其外交和商贸部门则担心中国在中亚「一带一路」项目的经济活动削弱了俄罗斯在那一地区的地位,甚至就连很多普通的民眾也对中国商人到俄罗斯境内大量收买开垦荒地非常不满。

试想俄罗斯在基本消解了北约东扩的军事压力和西方国家经济制裁的衝击之后,必然信心更加爆棚,从人性出发,此时的俄罗斯几乎必然会更加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非更加注重与中国协同。这一判断是有歷史依据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之后,两个社会主义兄弟与我们的合作都出现过阶段性的滑坡,甚至是反目。

不少中国人始终坚持,一切国际事务中任何国家都是以本国利益为考量,公义、道义无非是装饰。这类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思维,笔者个人虽不完赞同,但很确信比较而言,俄罗斯显然是最符合这种描述的国家之一。在俄罗斯实力并不那么强大的时期,就在中越南海争端的背景下长期伙同越南开採南海石油;在中印边境紧张局势下多次对印军售; 甚至在对乌採取「特别军事行动」前都未向中国透露实情,以至于中方无法提前部署撤侨行动。说明俄罗斯不可能为支持中国的一些主张而牺牲自己的实际利益。那么如若俄罗斯实力得以增强的话,是否反而会更加尊重或迁就中国呢?

另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到,从沙俄到苏联,再到今天的俄罗斯,俄罗斯民族的实力虽然起起伏伏,但是从来都不愿把自己的国家当成世界上的二流大国,尤其是其歷届政治领导人,更是没有哪个放弃了作一流大国政治强人的执念。那么即便中俄加强合作,共同反制美国,一个更加强大的俄罗斯的领导人到底希望俄国和中国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否符合中国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实际利益呢?

基于以上四种情况的对比,笔者认为,第一种情况在逻辑上最可能发生,而且这也是国内很多人期待的。然而,此时那个军事上分身乏术,经济上自顾不暇,科技上全面脱鉤,舆论上高度孤立的俄罗斯,只剩下了卖油、卖粮两张牌,期待其替中国分担来自美国的战略压力的想法很可能缺乏实质意义,因为「中国在新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角色」的努力绝非仅靠能源和粮食这两项大工业生产时代的战略资源就可以达成。第二种情况,貌似荒谬,但类似的例子歷史上屡见不鲜,绝非不可能,要特别提防。

第三、第四种情况,就目前形势看来,可能性要低于前两种,而如果是在该次衝突使得俄罗斯实力增强的前提下讨论,第三种情况,也就是更加强大的俄罗斯更加坚定地在实际层面支持中国的可能性很可能还要低于第四种情况,即俄罗斯儘管实力萎缩,但也未与中国加强实质性合作。毕竟,站在俄罗斯的角度,一来是要巩固在衝突中得来不易的利益,不太可能为了支持中国而再度加剧自己与西方的战略对峙;二来是更加强大的俄罗斯其实意味着它获得了更多的资本在中国和西方间左右摇摆,如果操作得好,也许可以确保俄罗斯在与西方和中国的关系中「双赢(俄罗斯赢两次)」。

新秩序的偏重与中国的建设性角色

以乌克兰衝突为界,旧有秩序并非完美,但毕竟已经在冷战后为世界营造了几十年总体上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基调,而且在那里曾经确实存在过对俄罗斯和中国来说都更为理想的选项。如果俄罗斯以其安全关切为由,不停地发出战略威胁,但未採取实质性的战略行动,因此并未深陷泥潭,也未受到制裁,其和欧洲的能源交易不断得到强化(令欧洲对其的能源依赖稳固,甚至是增加),那么这对俄罗斯自身的稳定和发展来说是现阶段最好的局面;而对中国来说,这样的俄罗斯留存了更多的战略势能,当然值得美国留下精力来应对。

然而,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是美国的战略压迫和战术诱惑奏效,还是俄罗斯封闭和僵化的决策系统出现战略误判,总之普丁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之后不仅未能及时达成战略目标,而且俄罗斯上上下下对于通过持久战来达成战略目标的信心也开始显露出不足(想要尽快谈判)。如果对战略目的可实现性具有信心,军事斗争的艰苦未必能压垮一个国家;反之,一旦达成战略目标的可能性趋于渺茫,那么在军事斗争中「挺不住」是迟早的事。

只能说,俄罗斯耗尽战略势能的根本原因是其制定的激进的战略目标大大超越了自己的能力,而这一误判的代价是惨重的。比起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至2022年俄乌衝突间的这段时期,未来的俄罗斯很可能会是一个更加虚弱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更加孤立的国家。即便是普丁这样强人,此后如果继续执政,预计也很难单独依靠俄罗斯的力量主动掀起波澜。纵使俄罗斯能奇迹般地将捉襟见肘的资源利用到极致,从而打造出一个基于俄、白、乌及中亚数国的「小苏联」,在该区域之外,俄罗斯对美国的牵制不会比过往更多。因此,乌克兰衝突结束之后的新秩序的构建中,俄罗斯的角色很可能被局限在特定地区和某些突发性事件上,但是在全球事务中的总体影响力进一步淡化。这里可以参考一个极端的例子朝鲜,由于没有经济基础和道义制高点的支持,核武器和强硬的政治姿态有时确实可以引起周边的警戒,但从来不能让这个国家长久地待在国际舞台中央。

郑永年教授曾在分析文章中指出,旧冷战秩序解体表面上看是西方秩序的全面胜利,但实际上就在那一刻起开始孕育新的国际秩序了。新国际秩序是沿着两条歷史主线展开的,第一条主线是北约东扩对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极度挤压和由此而来的俄罗斯的极度不安全感;第二条主线是中国的崛起和美国对中国的防范。然而俄罗斯只是一个军事强国,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中国既有足够自保的军事实力,又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和西方紧密的经济联繫。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精英眼中,中国对美国构成的挑战要远大于俄罗斯对美国的挑战。 这也就意味着,在新秩序形成的过程中,中国本来就身处应对美国战略压力的第一线,并没有人挡在更前面。

这些年来,美国人在与俄罗斯战略竞争的同时,又何曾放松过防范中国崛起的布局呢? 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俄在反恐问题上开展了长期合作;2014年的克里米亚事件之后,美国又拉上盟友制裁俄罗斯;再往后,美国与俄罗斯开展合作与竞争的同时也完全没有耽搁其在2018年开始对华发起贸易战。所以说,俄罗斯的战略影响力,过去并不足矣,将来恐怕更难实质性地左右美国的总体战略。当普丁在长桌的一端继续独自讲述旧帝国的荣光时,另一端的人们纷纷开始把目光投向那个据说唯一可以调停此番衝突的力量,在既有的领导者与崛起的领导者的意见交流中,新秩序的构建正在偏重于第二条线路。

当然,第二条线路并不平坦,美国在重申不寻求同中国打「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独」,无意同中国发生衝突的同时,大方向上仍在坚持「合作-竞争-对抗」的战略。这就意味着中国需要更多地扮演建设性角色,在「有限全球化」降临的时代顶着「脱鉤」、「站队」和「民粹」的压力努力践行开放与合作的理念并且努力使之成为国际新秩序的总体基调。在此,笔者借鉴郑永年教授在一次有关安全问题的研讨中提出的框架指出,中国需要考虑做大量艰苦的工作,在以下方面引领各方达成更加牢固的共识:

第一个是歷史

各国对于歷史的阐述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这种主观性不能否认几乎任何一个热点地区、衝突议题、价值分歧所涉及的歷史都是多元的。一方面,每个国家、民族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有一番自己的阐述;另一方面,相关国家、民族也都在讲述他们各自视角中的这段歷史。所以不仅要积极提供己方版本的歷史,也要认真阅读人家版本的歷史。比如俄乌关系背后的歷史就是复杂、多元的歷史,任何单一视角的论述都可能出现偏颇。当一方展开歷史的叙述时,到底要回溯到什么时代,才能把脉络梳理清楚,这就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各方往往以单方宣告代替双方对话,以单边行动代替多边磋商,这对于稳定秩序的构建显然是不利的,各方至少需要开始寻求对话,期待谅解。

第二个是国际法

歷史是各国、各民族自己记录和讲述的,而当代国际法是全人类在实践中共同总结的(虽然西方在其中扮演了更为主导的角色)。那么这种客观现实就要求各方切实运用国际法来判断是非、协调利益。虽然既有的国际法体系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对其修改、完善也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大国之所以为大国,或者之所以被视为大国,并不在于其挑战旧秩序,更不在于其进行战争的能力,而在于其推进和维持国际和平的责任和能力」 。

第三个是安全关切

各方既要考虑到自身的安全关切,也要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安全关切。以此次衝突来说,乌克兰作为一个小国,面对俄罗斯时自然有她的焦虑,但是当俄罗斯独自面对一眾国家组成的北约不断东扩时,难免也有她的愤懑。这时候罔顾任何一方的合理诉求,都会导致安全困局。安全困局不可能长期维持,总有一方率先打破局面,将对峙升级为衝突,这是歷史的规律,但绝对不是大家想要的结果。

第四个是国际角色

在新秩序中,每个国家都应谦虚地思考自己要做什么样的国家。对于小国来说,要像乌克兰一样急于充当大国博弈的前哨吗;对于大国来说,要效仿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做法吗;要炮制美国在各类国际安全事务中的角色吗;还是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新秩序的构建中扮演更加建设性的角色?在新旧秩序交接之际,俄罗斯在竭力维持其在区域安全事务和全球能源市场上的部分主导,而美国显然想要延续其过往在各个领域的主导,欧盟也在努力构建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从而使其至少可以主导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议题。这些力量彼此之间,与中国之间都可能产生种种张力,但是必须切记「衝突对抗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和平安全才是国际社会最应珍惜的财富」。(作者为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来源:「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公眾号,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俄罗斯 #中国 #战略 #乌克兰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