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4月14日,苏军撤出长春,共军即以3万之眾围攻之,政府先遣之保警总队抵抗不敌,18日,共军据长春。这天,马歇尔自美返华,回到重庆。次日晚,蒋与马谈话,马主张对共採取妥协办法。据马歇尔自述:
余(马)返渝后,第一次与委员长会晤时,委员长即坦然告余一般情况如下:第一,中共无意履行协定。……第二,政府在满各师,现有遭遇歼灭之虞。第三,不但前进恐不可能,且似有撤退必要。第四,委员长拟将全部军队撤出满洲,并将满洲事件,提交国际解决。
马不同意蒋之意见,认为中共攻击长春,显系违反规定;而国方之措施,「亦属过份挑衅,有时甚且愚昧。」认为「妥协且将更有利于政府,远较撤出为佳。」翌夕,马再晤蒋,蒋已不復言撤退之事,要求美船代运两个军前往东北。为马所拒。
为此,政府的政协代表王世杰、陈立夫、卲力子、孙科、张厉生、张群等,即于20日晚间在吴铁城寓商讨对策,王力主以忍耐之态度与中共妥协,且与卲指责陈立夫过去数月鼓励党内倡异论,以增加对外接洽之困难。陈则力辩。
次日,蒋召集以上诸人在林园官邸会商,研究当前局势及召开国民大会问题,所获结论:认为共方条件至为苛刻,坚持国民政府委员名额须14名(包括民主同盟);行政院须占6席,并须充任副院长、交通部长、经济部长及军政、财政、内政3部次长。表示如政府不改组,则共党亦不参加国民大会。国方判断共方并无急求解决之意。希于5月5日前改组政府,恐不可能,而国大之召开,亦难获得协议。
问题的症结仍在东北,其焦点则为长春问题。周恩来在22日花了两个半小时,向马歇尔指控国民党屡次破坏协议,尤其是东北问题,周说:「1、2、3,3个月,中国国民党的军队一直在打我们」。至于中共为何夺取长春?周说:「我们方面是愿意实现3月27日的指令(停战协议)的,而国民党则不愿,反用武力侵占了我们7个城市。鉴于他们占了我们的地方,我们遂也进占了长春。」周说:「我们一直是愿意遵守停战协定的。但国民党不要停战,要打我们,造成现在的局面。」
但马对周的一面之词,并不完全相信,也指责共方在谈判中不实行协议。
关于接收东北主权问题,马歇尔不能同意周恩来之诡辩。周说:「中心的问题是所谓接收主权,但接收,首先是从日本人手中接收,第二是由苏联移交。现在这些均不存在。某些地方,过去如停战了,还可向苏军接收,因不停战,以致某些地方由我方(中共)接收了,那里已无主权问题。」意思说不停战非中共之过也,而由中共接收,也就是恢復中国的主权了。所以马歇尔告诉第三方面人士张君励、罗隆基说:「周为他(马)未遇过的外交对手」。
马也责备国方:「每不遵守协商条件,予共方以口实,因之以小失大。……结果招致今日东北之不利形势。」马且对三人小组国方代表徐永昌说:「周恩来精敏异常,为鲜见之人物。」
【未完待续,蒋世安专栏每周四刊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