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湾四家太阳能电池模组业者联名向政府陈情,要求调查自东南亚进口大幅增加的真相。根据台湾海关资料显示,台湾今年第一季进口该产品约1685万美元,主要自越南进口1257万美元,自马来西亚进口345万美元。但是由2018年第一季到2021年第一季,台湾进口总额才385万美元,而且并没有自东南亚进口的实绩。
无独有偶的是美国商务部在今年2月,应美国国内业者要求,启动调查中国大陆太阳能业者透过东南亚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及柬埔寨等四国的「洗产地」行为。即将被美课徵反倾销税及平衡税的中国太阳能电池模组,先由中国出口到东南亚,再迂迴出口到美国,以逃避美国反倾销税及平衡税。
此两事件之所以可能有关连,主要是因为中国大陆的太阳能厂商在上述四国均设有子公司,而这些子公司可能并没有生产活动,只是进行纯粹产地转移,将原产地由「中国」改为东南亚,以规避美国的制裁。但是当美国展开反规避调查,这些产品必需另外寻找出口源头,台湾则成为可能的目标;因而使台湾的进口激增,台湾企业的怀疑并非没有道理。
原先不在美国反规避调查范围的台湾,预期可能会带来转单效应;但是台湾未受其利却先蒙其害,反而有可能成为中国大陆迂迴出口洗产地的对象。特别是太阳能模组电池是属于台湾限制中国大陆进口的项目,若确定有利用第三地迂迴进口到台湾,对于台湾国内市场也会产生衝击。
除了上述洗产地方式外,过去也有台湾厂商利用台湾做为洗产地的中继站,而被他国调查。另外在美中贸易战下,美国对中国输美产品课徵惩罚性关税,为防止中国大陆产品由第三地出口到美国,美国藉由缜细的原产地认定标准,杜绝洗产地的行为。对于不少在两岸均有生产据点的台商,如何符合美国原产地标准,避免陷入洗产地的指控,也是一项考验。
无论是何种动机的洗产地行为,均显示在国际分工更加细密下,产品原产地认定的重要性。目前欧美等先进国家对于不同形式的洗产地,订有各种认定标准及调查机制,形成完整防护网。以美国调查反规避案件为例,除了在反倾销规定中有明确定义外,后续调查程序也非常完善。在本案中美国会先由问卷调查,了解在中国大陆的厂商是否在东南亚确实有进行与出口值相符合的生产活动,还是只是单纯的产地转移。如果有必要,美国还会进行实地调查,以认定在当地是否有实质生产。
长期以来,台湾一直自诩为国际经贸体系模范生,所以在未来在调查过程中,必需有足够证据来还原事实真相。台湾更应与时俱进,比照欧美经验,强化法规制度的完善性,以确保企业权益。(作者为中华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