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行动通常不容易单独计算加分与失分,因为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有反面效应,必须透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辩证逻辑来理解。美国战略文化的优点是推销员精神,能无惧挫折与失败持续奋斗;缺点是将成功定义为彻底击溃对方,缺乏「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宽容,无论商业或国际竞争,不打趴对手都绝不终止。例如美国对古巴的制裁持续了60多年,当时情境早已时过境迁,但古巴未屈服,美国制裁也不停止。对北韩与伊朗的制裁同样如此。

这使美国竞争手段缺乏弹性,最后通常是靠自己庞大体量打「七伤拳」获胜:虽然我伤的比你重,但我够强壮,最后输的仍是你。如果是「赢者全拿」的竞争模式,胜利后能弥补损失;不过就是伤痕累累。美国国力今非昔比,已不能继续复制这种获胜经验。我们从美国召开「美国-东协特别峰会」谈起。

今年3月,美国即有意召开东协特别峰会,但因多位东协领袖婉拒而取消,只有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一人赴华府。但美国并未气馁,终于在5月中旬成功召开,东协10国除缅甸因政变未受邀,菲律宾因总统大选刚落幕不便参加外,其他8国元首齐聚华府与美国总统拜登对话。这场虽未明讲但大家都知道是「剑指中国」的峰会能成功召开,显示美国的亚洲影响力仍然很强,不过某个细节也凸显出美国的战略弱点,对后续发展影响深远。什么细节?就是美国承诺投资东协1.5亿美元。

这1.5亿美元的分配是:6000万用于海上安全,美国海岸防卫队将在东南亚部署一艘船舰,协助东协国家因应中国大陆指称的非法捕鱼行为;4000万美元投资基础设施,帮助东协国家电力供应脱碳;1500万美元帮助各国及早发现新冠肺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公共卫生;其他则协助发展数位经济和人工智慧法规。

美国对外援助已不如以往

这是美国提供国际公共财以重塑领导权威。当代霸权是领导性霸权,美国是透过提供公共财建立规则,并以经济制裁惩罚违规者,而建立起美国的霸权地位。不像18、19世纪的欧洲霸权,是哪个国家或地区不听话就出兵打她。这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无论是否有理,都让欧洲各国高度不满,群起对抗的原因。各国不愿意回到以前靠拳头大讲话的时代。

因此,当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也提供国际公共财时,就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基础。美国不能接受世界上存在另一种由中国制订的规则,所以才会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发动与中国的激烈竞争。美国要拉拢东协国家,提供东协国际公共财,是正确的竞争途径。没有问题。

那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不觉得1.5亿美元少了点吗?尤其是美国参院还在讨论援助乌克兰400亿美元议案的时候。那400亿是给一个国家,这1.5亿是给10个国家,平均一国才1500万。虽说乌克兰正在帮美国与北约扛起战争十字架对抗俄罗斯入侵,情况不一样,但总显得美国重视欧洲超过亚洲。再回味去年11月中国承诺三年内向东协提供15亿美元的发展援助,中国提供公共财,比美国大方。

美国对外援助是愈来愈小气。还记得2019年11月,美国当时的商务部长罗斯(Wilbur Ross)在东协峰会上宣布推出「蓝点计划」(Blue Dot Network),在亚洲投资具可持续性的基础建设项目吗?现在没下文了。虽说当时是川普执政,败选后人走茶凉,继任者不再推动,合理;但拜登总统自己不也提过一个基础建设投资计画的「重建美好未来」吗?现在同样没什么温度。这些都是提供东南亚国际公共财,对抗中国崛起的宏大设计,美国不再提,只提区区1.5亿美元的东协投资计划,而且其中的6000万还是美国海岸防卫队自己运用,有充数味道,美国的大国地位,有点不如以往了。

拜登政府不知道这将影响与中国的竞争吗?当然是知道的。但不是不想做,而是不能做。讲的更白点,就是美国政府快没钱了,加上无限制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可能又是一个钱坑,只好在亚洲,让大家省点用。

美国财政将被国债利息压垮

只要简单算一下美国政府的收支帐,就知道美国真的快没钱了。联邦政府未来将有一笔愈来愈庞大的支出,排挤其它支出包括对外援助金额。没钱什么事都做不了,这笔可能庞大到吓死人的支出将制约美国的对外竞争,是美国最大的战略弱点。拜登透过俄罗斯入侵成功团结欧洲盟邦的成就,或将成为美国战略行动的最后杰作。

什么支出可能庞大到吓死人?美国30兆国债的利息支出。新冠疫情爆发后美国基准利率降到接近零利率水准,国债利息支出很低,美国政府因而大量借钱撒币救市。现在通膨起来,必须升息对抗通膨。利率升得愈高,美国政府的利息支出就愈多。而联准会(FED)主席鲍尔日前已明确表示,将继续升息, 直到有明显和令人信服的证据显示通膨回落为止。乖乖,知道这什么意思吗?

利率只要提高1%,美国政府每年的利息支出就要增加3000亿美金,如果以FED理事共识的中性利率为2.5%水准估计,利息支出就要7500亿。虽然这已经接近美国2023财年国防预算的7730亿,但以联邦政府预算财政收入为4.17兆来看,应该还撑得住。

然而鲍尔那么「鹰」派的说法却明示利率可能升的不只这样。让人不由得想起1980年3月,当时的FED主席伏克尔(Paul Volcker)曾一度将基准利率从10.25%拉高到20%,并维持16%以上水准直到在1981年5月,才压制住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率峰值为13.6%的通货膨帐。

鲍尔的意思是,只要通膨持续,升息就不会停,利率调升没有天花板。因此不能排除未来利率升破1980年纪录的可能性。然而现在美国国债金额远远高于当时,利率不要说升到20%,就算到10%,联邦政府的利息支出就是3兆。而财政收入只有4.17兆,如此付完利息与人事费用后,还能干什么?

虽然美国可以继续发债,发新债还旧债,继续赤字预算。但想过在10%的利率水准下以债养债会将利息推高到什么程度吗?有过信用卡「卡奴」经验的人就知道那有多恐怖。美国有参议员跳出来阻挡援助乌克兰的400亿美元预算,表示已经有人醒悟,即便美国可以大印钞票让全球帮忙买单,美国政府花钱,也不能那样没有节制。

未来制约美国战略行动的将是通货膨胀。通膨愈高,利率愈高,利息支出就愈多,能运用于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支出就愈少。因此追本溯源,美国要维持全球领导地位,首要目标应是全力应付通货膨胀才对。但美国现在所有的大国竞争手段都在推高通膨,包括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对中国商品徵收关税、清洁供应链、半导体在美国生产等「逆全球化」措施。

美国不理解「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辩证逻辑,只是一味求胜,透过经济制裁试图屈服对手,却忽视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再打「七伤拳」。此时再不修正大国竞争手段,未来终将陷入难解的战略困境。引用《孙子兵法》这本古老竞争经典的说法,那将是「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了。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美国 #竞争 #利息支出 #国债 #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