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暴动(也称「南昌起义」、「八一起义」等)发生于1927年8月1日,距离该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不过半月时间。儘管南昌是暴动发生地,但周恩来等领导者的目标是广东省,他们计画先占据东江地区,其后攻占广州。东江地区靠海,中共领导人以为该地工农革命力量雄厚,尤其拥有出海口,可由此获得苏联援助。那时的中共,非常重视与苏联保持联繫并得到其支援。
其实,如果不向广东进军,当时暴动部队至少还有两种战略选择:首先,是以南昌为根据地抗衡南京、武汉方面,争取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不过,以暴动部队的实力,不足以长期据守南昌,更不用说依托南昌向四周扩张。其次,在江西或相邻省分湖南、湖北、福建的偏远山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但当时暴动领导者的主要目标仍是大城市(尤其广州)──他们还未确立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8月1日暴动获胜,从3日起部队即分批撤出南昌,前往广东。然而,当时暴动部队就实力而言远不足以占领整个广东,能否攻占东江地区都成问题。那时的暴动领导者,包括周恩来、聂荣臻等在内,总体说来武装斗争经验尚有不足,未充分考虑到种种困难与不利因素。
参加暴动部队总兵力超过两万人,主要包括四部分:叶挺率领的第11军第24师约5500人,蔡廷锴率领的第11军第10师约4500人,周士第率领的第4军第25师(大部而非全部)约3000人,以及贺龙任军长的第20军约7500人。其中,叶挺部、蔡廷锴部、周士第部战斗力较强,而贺龙部战斗力相对较弱。
那时叶挺、周士第已是中共党员,而贺龙、蔡廷锴并非党员。贺龙在向广东进军途中于瑞金加入中共,当时周恩来主持入党仪式。南昌暴动时,有人主张扣留蔡廷锴,但未执行──因为叶挺等人反对。蔡廷锴率部作为前卫在8月3日从南昌出发,4日到达江西进贤县时就脱离暴动阵营,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整个暴动部队的士气。后来,蔡廷锴在1948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次年,他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共产党可谓「殊途同归」。
暴动部队撤离南昌较为仓促,赶来参加此次暴动的第二方面军警卫团等,未能及时赶到与大部队会合。这也从一侧面反映暴动计画有不周之处。在进军途中,暴动部队在江西壬田、会昌等地先后与钱大均部、黄绍竑部等发生激战,虽获胜但自身伤亡并不算小。而后暴动部队由水路经闽西进入广东。此后,部队分为3支:先是朱德指挥周士第的第25师驻守三河坝。其后,周逸群指挥第20军第3师留守潮汕。而主力部队向揭阳进军,由11军第24师、第20军的一师与二师组成,其人数不足6000人。
该部队在汤坑(揭阳以北)与薛岳部激战,终因寡不敌眾且损失较大而撤离。其后,它在普寧流沙附近又遇袭而被打散,周恩来、叶挺、聂荣臻3人乘小船前往香港。至于留守潮汕的第3师战斗力较差,败于黄绍竑部。而三河坝的第25师,撤退途中败于钱大均第18师,剩1500余人。周士第等师、团级干部先后离队,朱德、陈毅则坚持下来,率余部经闽西、赣南前往湘南。
南昌暴动被视为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权打响的第一枪,其实它也是对七一五「分共」的武装反击。暴动儘管以失败告终,却是中共创建军队以及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在中共十大元帅中,朱德、林彪、刘伯承、贺龙、聂荣臻5人都参加了南昌暴动。暴动发生时不在南昌的叶剑英、陈毅,前者在暴动前给将遭免职的叶挺、贺龙通风报信,后者在部队离开南昌后于抚州追上──这样叶、陈两人也可算参加了南昌暴动。
1927年10月15日中共领导人张太雷在其报告中使用了「南昌『八一』暴动」一语,叶挺在其写于1927年的〈南昌暴动至潮汕的失败〉中则使用了「南昌暴动」。本文也使用「南昌暴动」,而非中国大陆史书中较为常见的「南昌起义」。
(作者为歷史学博士、副教授)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