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求僵局之打破,马歇尔与王世杰等连日和周恩来商谈。认为僵局之所在,是由于政府要求中共退出苏北行政。王曾两次向蒋介石进言,先就已商定之交通等问题成立协议,不必坚持要求中共军撤出苏北,蒋不同意。马歇尔方面之策士,对于中共区域行政问题,有主张用选举方法暨由联合国或美国监视者,蒋甚愤愤。

马歇尔自调解东北问题以来,显已无能为力,影响力大非昔比。周恩来亦认为「美马作用亦值得重新评估。」马亦感到他的任务困难,乃向其国务院建议,以司徒雷登为驻华大使,助其工作。蒋颇不喜其人,以其人无定见徒趋时尚也。惟照国际惯例,亦殊难拒绝之。

按美方曾内定以魏德迈为驻华大使,蒋亦表示欢迎。但据《华盛顿日报》社评,因魏出身军人,且与蒋关系亲密,为避免中共反对,故临时改任司徒雷登为驻华大使。

1966年05月31日蒋宋美龄女士应魏德迈将军夫妇之邀,出席在其马里兰州波伊兹地方瑰丽的「友言」农庄中举行的大酒会。(中央社)
1966年05月31日蒋宋美龄女士应魏德迈将军夫妇之邀,出席在其马里兰州波伊兹地方瑰丽的「友言」农庄中举行的大酒会。(中央社)

据马歇尔自述,他建议以司徒为驻华大使,乃「因委员长完全为左右军政极右派所包围,中国局势日见恶化,我(马)遂感觉需要一位美国人,人格高尚正直,在中国服务多年,助我调处之工作。」

但司徒此人,似甚迫不及待,尚未到职,即于7月16日到中国外交部访问,并对中国内政发表谈话。国府中人颇不满。

自7月中旬起,国军在胶济路沿线及苏北地区,与共军大衝突,战事有燎原之势。蒋自7月14日起偕夫人往驻庐山,一直到9月21日离牯岭去南昌,26日回南京。这段期间,是在全力指挥对共作战,马歇尔和司徒雷登调停其间,八上庐山,两方奔走。八次登庐的时日及其活动如下:

第一次:7月18日,马与新任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到庐。蒋自记谈话经过曰:「马歇尔谓,彼对周恩来已不能置信矣!又民盟部分人士为昆明发生李(公朴)、闻(一多)被刺案,心怀疑惧,竟托马歇尔、司徒雷登转告彼等生命已无保障,谈判难以继续云。」

19日,蒋与司徒会议,告以共军如不能统编为国家军队,则中国民主政治之障碍,无法消除。次日,又告以政协决议仍属有效,待共方停止攻势,方得实施。

第二次:7月26日,马由京来庐。行前,周恩来向马提出解决目前局势两项办法:其一是马上实行全面长期无条件停战。其二为改组政府,按照政协原则,处理地方行政。

蒋认为各地共军大部分为国军阻截,周气沮,故又酝酿恢復和谈也。

马歇尔回南京后,周恩来对马说:「前天(7月30日)你(马)回来后,我(周)想会有很多人来见你,所以没有来,实际情形很严重,我简单说明一下。」第一,立即宣布全国停战。第二,派执行小组到衝突最严重地区。第三,军事、政治问题一道解决。如被拒绝,证明政府要扩大内战。

第三次:8月4日,马来庐,向蒋报告与周恩来8月1日在京谈话经过。蒋允由司徒雷登续与中共交涉。照6月30日以前所谈之条件,作为最后之条件,以示政府不拒调解也。又嘱秘书沈昌焕告知司徒:「所商谈对共党交涉之条件(即下述五条件),为政府最大限度让步。如共方有一不能同意,则应断然中止谈判。」

8月6日午,司徒自庐山回南京,约周恩来晚餐,谈5小时。司徒上山原定向蒋提议一面停战,一面改组政府。蒋仅同意司徒提议先成立一非正式小组,由司徒及国共双方商议改组政府。

但在商谈前,中共须接受下列五条件:第一,让出苏皖边区。第二,让出胶济线。第三,让出承德及承德以南地区。第四,东北在10月15日前,退出黑龙江省、兴安省及嫩江省与延吉。第五,鲁、晋两省须退出6月7日后占领地区。否则停战、改组政府,都无从谈起。

司徒问周:有无商量余地。周答绝对不能接受。周问:蒋何以如此无理,愈要愈多。司徒说:蒋说情势已变。司徒问:和平无望,似乎非内战不可了。周说:蒋要求无厌,故内战责任应由蒋负之。最后周告诉司徒:蒋逼我条件,较马折衝时尤苛,证明对司徒毫无好意,故出难题。

8月8日,马定下午自庐返京,蒋设午宴,并谈共党问题,蒋自记所感曰:「彼于言次虽表示对共党不能信任,惟于达成调解任务,则仍存奢望也。」

据马歇尔自述:

我在牯岭与委员长作坦白的谈话,我先说司徒雷登博士与周恩来接洽,不得要领。周将军以为五条件,使谈判重回到6月30日的僵局,且因其新增要求之苛刻,情势转恶。

【未完待续,蒋世安专栏每周四刊出】

#蒋介石 #马歇尔 #周恩来 #国共内战 #司徒雷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