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政府官员似乎每天非看报纸不可。陈时中宣布「三剂令」搞到旅行业叫苦连天,交通部长说看报纸才知道;防疫保险受清零转共存政策衝击,弄到天下大乱,金管会主委也说看报纸才知道。前几天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架构集团(IPEF)未纳入台湾,让先前狂吹台湾应可列名创始会员的大内宣完全破功,外交部次长也说,他们同样是看了报纸才知道。看来,政府官员的报纸依赖症积重难返,今天要收甚么烂摊子,得先看过报纸不可。
更难以置信的是,外交部竟然还称白宫宣布前一天告诉媒体台湾不在内,对台是种「尊重」?这是种甚么心态?唾面自乾吗?事实上,路透社既早在3月就引述美方高层透露,没有考虑把台湾纳入IPEF。何必政府却一再宣称台美关系坚若磐石,有机会在首轮纳入?行政院经贸谈判办公室为什么也坚称有机会加入?外交部长吴钊燮又为什么在五月初信誓旦旦的说「台湾会在里面」。这种预判落差是不专业?自欺欺人?还是刻意隐瞒、误导民眾?
甚至美国政治评论也早表示,不让台湾加入的原因是美国不希望让IPEF因此成为抗中组织。要真如此,那问题可大了!因为如果这个逻辑正确的话,只要台湾加入,这个组织或经济架构就可能被归类为抗中组织,未来臺湾还有可能加入CPTPP吗?难不成就都一样出局了吗?我方在跟美国沟通的时候,到底有没有出现这些顾虑?政府是不是该把问题讲明白?
尤其政府眼见大内宣破功,虽巳改称虽没被纳入IPEF,但台美将开启新一轮经贸谈判,以及我方可能第二轮加入等;但这会不会祗是另一波大内宣的前奏曲?高高在上的行政官员们难道不知国际经贸组织总是先进先赢?也不知道若不能在创始或第一轮加入,让国内需要率先纳入考量或规划,就等着被侵蚀或任人宰割?或甚至沦落到多头落空的局面?
殊不知,创始成员在规划时,可透过参与让组织架构倾向于有利创始会员的产业优势,以趋利避害。日后更可以透过同意权的行使,增加对后加入者的协商谈判筹码。就此,行政机关无论从WTO或CPTPP等的经验,都深知台湾在后争逐加入的代价,就是等着妥协入会,或根本入不了会,不是吗?
这几年,民进党政府不惜与民意为敌,开放莱猪、开放核食,不就是为了加入CPTPP、加入国际经济组织?虽然为了满足进入条件才做这些牺牲,但我们除了一连串的大内宣、大外宣,一些口头的善意,又获得甚么实质利益?加入了甚么组织? 未来继续炒作所谓的深化经贸关系议题,我们又要牺牲些什么?
过去国民党执政时期,在加入国际经济组织前,都有完整的产业利弊评估。即便因为开放过程会使得特定产业受创,也会预先规划填补的方案。现在这些专业评估到底做了没?还是只要有务虚的大内宣与口号就可以瞒混过关?
其次,目前IPEF具体规划与运作虽仍未尽明瞭,但本质上仍是由美国主导,透过争取亚太盟邦伙伴认同与深化合作关系,建立四大经贸支柱,整合区域竞争力,以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生产体系。尤其13个创始成员国共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40%左右,发展潜力不可谓不大,更显然有遏阻中国大陆经济扩张,与中国大陆供应链抗衡的味道。
尤其,该组织成员多与台湾加入的APEC重迭,须警惕日后APEC会不会因此弱化?进而影响台湾透过APEC可以发挥的效益?毕竟,APEC已是台湾目前在国际能见度最高的正式舞台,届时一旦受影响,又不能加入IPEF跟CPTPP,会不会陷入多头落空的局面?
小国外交,势必以捍卫国家尊严与利益优先,为免沦入金钱外交、勒索式外交的陷阱,更要坚持务实而不能务虚。从一些具体案例来看,我国参与WHA与IPEF连续落空,国际组织参与到处受阻,军购延宕或喊卡,这就是绿色政府口口声声说国际关系与台美关系有重大进步,台美关系史上最佳?怎么会有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形?绿色政府除了无止境的大内宣,是不是也该对民眾诚实以对,给国人一个清楚的交代?也好让民间及时准备与因应?
(作者为立委、律师 )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