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同龄人的交流,我不再「摆烂」了,决定去旅居
卡卡|北京某高校,新闻学,大二
2020年入学的我,一开头就经歷了两次延期——高考和大学入学。到现在,好像每一年都在延迟开学。
这学期,北京高校是完全在家上网课的状态,我实在太无聊了,于是就到各地旅居去了。我想要做出点改变,跟同龄人的交往,我不想再受限太多,于是就选择以最少钱的方式开始旅居。
这学期之前,我的心态有个特别大的变化——之前一直「摆烂」,会在家看很多互联网信息,而老家新疆那边朋友都不在,我经常一个人在家待着,心情状态很不好。我想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就决定找点事做,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或者出去玩。
决定去旅居,可能因为实在是受不了憋在学校出不去的感觉。今年一月冬奥会的时候,我们又回去上「家里蹲大学」,没有任何同龄人和我交流,感觉已经快自闭了,我也录了播客倾诉一下当时的心情。
高考志愿填报北京的学校,就是因为向往这里的文化生活。我比较喜欢摇滚乐,北京的摇滚演出特别多,还有很多本土的学生乐队,像一个理想主义的地方。结果来了之后,因为疫情,也很少有看演出的机会。
我现在在成都,已经待了一个月了。在这里,我见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认识一堆「狐朋狗友」,我发现这里真是青年亚文化的发源地,确实给我一种「游学」的感觉。我之前是玩摄影的,我的一个作品选入到了成都本地的一个展览里,于是就来成都参加一些摄影的活动,也会做点外拍的兼职,平时还会跟朋友去club听音乐。成都的铁人三项——露营、爬龙泉山和环天府绿道骑行,除了露营之外,我都做了。
当然学习也没落下。我们学校氛围特别閒,平时学习任务没有那么重。这学期我们有八门课,很多都是实践课。比如最近我在成都本地採访一些二手店或者买手店,包括多抓鱼那样的二手循环商店,回去可以写一篇新闻课程的作业。
在大学的四个学期里,几乎每个学期都要经歷一次封校。我特别喜欢五条人乐队仁科说的,「城市就是我的客厅」,但我想做的很多事情因为没有期限的封校而遥遥无期,晚上10点的门禁甚至连场音乐演出都看不完。我舍友是戏剧社的,她一开学就加入了,到现在还没有演成一部剧,校园里很多社团可能因为疫情原因也都没有搞了。
以前,海淀学院路的高校之间,经常可以互相之间蹭课、交流。本来是一个「学院路共同体」,现在变成了「学院路网课共同体」。学长学姐跟我们说,当时他们可以骑自行车去清北蹭两节课或者逛逛校园,还可以认识一些朋友之类的,那个对我来说是一个很乌托邦的生活。
很多实践、学习的机会也改变了。本来我想考中传的导演或编导系双学位,但是现在疫情也不太招生了,或者只招网课。之前我也想过去商业摄影或者新闻摄影的实习,但现在实习出校审批很麻烦,每天还有回校的时间点,于是我就放弃了。还有留学,疫情的政策、国际形势,一系列的问题也让我思考还要不要决定留学。
端午之后,我打算去大理,住在706青年空间。706就是一个青年共居的社区,里面经常会有沙龙、电影、圆桌之类各种各样的活动,就像大学一样,我就想以此来替代一下我消失的大学生活。
暑假我还会去浙江安吉做一个营地教育的实习,攒点钱,也想在大自然里多待一阵。(《四年大学三年封校 疫情下的大学生活》七之二)(朱雯卿Judy)
(本文来源:「后浪研究所」公眾号)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