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仍持续延烧,而中共即将进行20大、美国也将进行中期选举,有关此等事件发展对于自由国际秩序的可能影响,仍为各界关注焦点。最近一期《外交事务》季刊中,有一篇「软实力平衡:美国与中国赢得人心的探求」,比较分析美国与中国各自推动软实力外交的优劣之处,值得参考。

软实力一词由哈佛大学教授奈伊(Joseph Nye, Jr.)于1990年首次提出,意指创造条件让其他国家也追求美国想要的目标,而当时美国的经济及军事实力首屈一指,若能持续强化政治吸引力,则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必获巩固。这样的论述,当然亦有助于美国推动自由国际秩序。「软实力平衡」一文指出,拜登在就职演说提到,美国的领导方式将「不仅以我们的实力为榜样,还将以我们的榜样作为实力。」 (“not merely by the example of our power, but by the power of our example.”)。

正如该文作者、现为乔治亚州立大学副教授雷普尼科娃(Maria Repnikova)所言,这正是以软实力推动外交的重大宣示,而价值观则是美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此等宣示,亦符合美国民眾及国际之间对于美国「山巅之城」形象的想望。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与崛起,从胡锦涛到习近平都注意到软实力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但中国对于如何界定以及运用软实力,与美国则有着重大的差异。雷普尼科娃认为,中国软实力系以务实主义为主,除了文化因素外,近年更着重宣导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治理能力、科技甚至军事进展、乃至于大规模政治动员能力如反贪、脱贫等。更重要的是,当美国希望藉由软实力来转移各界对于美国硬实力的注意时,中国则倾向透过硬实力的运用来强化软实力的功效。批评者认为经济诱因并非软实力,尤其是近年的债务陷阱说,但作者认为这样的批评忽视了这些经济诱因确实有助中国强化塑造其代表慷慨、机会、能力与务实主义的形象。

有关软实力研究的多数文献均指出,一国所拥有的软实力资源如价值观或发展模式等,并不必然自动转化为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更非必然可让他国自动跟随其脚步来决策,且其成效多与目标国的需求有关。「软实力平衡」一文指出,对于南方国家(the global South)而言,中国的文化或经济发展模式或许并不必然是渠等心之所向,但中国确实提供了另一种机会与选项,而这些选项是西方国家未必愿意提供的。

以近期乌俄开战后,印度的反应为例即可看出,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未必能直接转化为国际支持,而印度在上月进行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中的主张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也反映了南方国家对于当前自由国际秩序的质疑与不愿在东、西方选边的诉求。臺湾无论在政治或地缘上均有特殊地位,我们若一味地仅以价值观选边划界,而未能深究其他国家对于美、中软实力竞逐伺机以待的箇中原因,恐将失之偏颇。(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外交学系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软实力 #美国 #中国 #国际秩序 #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