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总统戈巴契夫以91岁高龄过世了,普丁给予他类国葬的对待。曾经,二十世纪的戈巴契夫结束了美苏对抗,如今,21世纪的俄罗斯挑起乌克兰战局,美苏对抗再起。戈巴契夫给予今天的世局究竟能带来何种省思?

在我刚当记者的那个年代——1986年,前苏联总统戈巴契夫的声名如日中天。有很多人认为是美国的雷根总统终结了冷战,但其实真正终结美苏冷战的是戈巴契夫。

戈巴契夫担任苏联总书记的时候不过54岁正值壮年。他是被前任总书记契尔年科在一群老人当中提拔出来的所谓年轻小伙子。当时的苏联领导皆已老迈,民生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瓦解的地步,庞大的军事费用正一步步吞噬苏联的国民生产力。戈巴契夫上台以后开放言论自由,让苏联走向民主选举,他说他无法容忍把苏联人民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支持革命,一个是国家的敌人。他放弃长期苏联所使用的最终手段,就是以武力来解决一切问题与纷争。

因此当东欧国家包括波兰、捷克纷纷表示要推翻既有体制的浪潮中,戈巴契夫选择尊重该国人民自主的决定,不用武力介入东欧国家的政治改革。比起在1956年苏联以武力弭平匈牙利革命,1968年出兵镇压捷克的民主浪潮,以及1990柏林围墙的倒塌,戈巴契夫在每一个关键点不是选择武力,而是和平,不是压制而是尊重。戈巴契夫在1980年代所做出的举动,改变了整个欧洲的歷史版图,给予欧洲一个平和的机会共同创造欧洲新文明。

戈巴契夫内心真正凭恃的不是传统共产主义的思想,一如他的顾问、现任日内瓦外交学院的政治学者Alexander Likhotal所言:「他虽不是信仰者,但是内心所依循的是基督信仰的理念与情怀。」

我们的确不容易想像在一个共产主义为主体的前苏联会出现具备民主自由思想的戈巴契夫。其实民主自由思想的发轫一大部分就是来自基督信仰。在上帝之下人人是平等的,父亲不优于儿子;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洛克去除上帝之后,转化成「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我们不常从政治家的信仰及素养来观察政治家的政策,然而正是政治家的心灵素质及其成长的文化环境造就了他的政治人格,决定了他的政治政策,也决定了国家或是世界的灾祸与幸福。

戈巴契夫要让苏联人民得到自由,要让欧洲得到稳定与和平,要让世界的争端不再以武力来解决,而是透过和平协商而达成。因此戈巴契夫与雷根总统首次签订美苏两国的核武限制协定。起初雷根总统并不是很相信戈巴契夫的诚意,他说:「相信,但再确认Trust but Verify」,是英国首相柴契尔夫人告诉雷根总统戈巴契夫是一个可以协商共事的人。

西方常常把前苏联的解体归结为是美国带领的一项政治胜利。虽然他们当着苏联的面前嘴里不敢直说,但歷史的视角就是这样来看待。但其实戈巴契夫是真正带领苏联解体的一个关键人物,他可以选择继续用武力压制,他可以选择继续在阿富汗用兵,他可以选择镇压东欧的民主改革,他可以选择如苏联军方一般在1991年出兵反制波罗的海诸附属国的寻求独立,但是他最终都希望以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这一切的纷争与变革。如哈佛大学甘迺迪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伊(Joseph Nye, Jr.)所言:「戈巴契夫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雄之一。当困难浮现,当一切都快解体之际,他原本可以选择发动战争,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这是他对歷史的极大贡献。」

表面上看起来,戈巴契夫最终失去了权力,但如同前美国驻印度大使、着名的政治学者约翰•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所言:「在政治的领域上很多时候你要选择对的一方,即使这将使你失去权力——There are times in politics when you must be on the right side and lose.」。戈巴契夫赢得了歷史的称誉,也赢得了人性中最宝贵的尊严,虽然他最终失去了政治的权力。

想想今日乌克兰的战局与世界的纷扰,戈巴契夫所带给世人的不只是一个冷战时代的结束,不只是一个以和平来取代武力对抗的政治智慧,他更是标示着人与人、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如何能平等的对待,以及和平共处的政治典范。

(作者为哈佛大学文理学院CAMLab 特聘学者,政治大学社科院兼任副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戈巴契夫 #雷根 #苏联 #选择 #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