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明德外役监犯林信吾脱逃杀害两名警员掀起外界「死刑争议」喧腾一时,启思民本基金会董事长暨国民党立委江启臣表示高达9成民调认为死刑应儘速执行,将近8成民眾认为政府「实质废死」,肇因执政6年仅执行过2件枪决,然而「犯控机制」失能恐怕才是蔡政府的治安死角。

法律对于「犯控机制」定义为一种抗衡犯罪并保护社会大眾为目的,当中包含警调、司法、监狱等法律机制,回顾蔡政府执政以来频传警调丑闻、司改争议、狱政弊端等,已让整个社会犯罪率不降反升,如今政府不对司法改革的「犯控机制」逐一检讨,还想废除死刑难怪民怨高涨。

社会学针对犯罪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将「犯控机制」当作绝对手段,一旦无法发挥正常功能,将会导致维持秩序的执法者沦为社会乱源;「犯控机制」如果化身犯罪集团,法者角色换做歹徒、贼寇、盗首等,长年盘据政府内部进而勾结公务机关,甚至主导内部升迁的官僚文化,社会整体治安自然每下愈况!

死刑废除与否受到国际趋势与社会观感影响,目前社会接受程度莫衷一是,由于牵涉人权问题、被害人心理、社会正义等各个面向,因此即便成为公眾议题亦不能够凌驾法律,若以个案取代通则,恐怕沦为政治性的判死依据。法务部长蔡清祥表示,林嫌判死确定将依法定程序「审慎办理」,此一论述强调「死刑议题」而非「治安问题」,如果「犯控机制」陆续失能,只会凸显法律的「渐弱性」,蔡政府难道还要掩耳盗铃。

蔡政府对于废死态度始终模棱两可,鉴于目前《刑法》仍有死刑判决却无判决「唯一死刑」的构成要件,难怪立法院长游锡堃当初一句「我是反对判死刑,但是像这样一定要判死刑」引发外界争议,这类政治操作的论述形式,无疑是将政治考量纳入构成要件;一旦「杀警唯一死刑」成文立法,说穿就是政治操作,透过一种身分位阶引发法律不公,也让选举考量玩弄社会正义。

蔡政府失能的「犯控机制」沦为最大法律漏洞,不去逐一检讨还想废除死刑,法律的「渐弱性」一旦显露,社会秩序恐将连根拔起。(作者为新闻研究所博士生)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机制 #犯控 #死刑 #争议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