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德国二战时所发动的侵略,战时,造成数千万人死亡,战后,也为世界带来了混乱;贫穷、飢饿蔓延各地。1946年发生世界性的粮荒,在亚洲,日本、南北韩均不能幸免,中国大陆的湖南、河南、广西、广东数省,因受到1944年日军所发动一号作战的破坏,受害最大、最深。
幸运地台湾,联合国救济及復建总署(UNRAA)心目中的粮仓,战后初期(1945)虽然有30.7万吨稻米的缺口(32.5%),但靠着产量丰富的杂粮,也度过了一次「无米的米荒」(李连春用语)。之后,由于适宜的气候、勤奋的农民、运作良好的基层农会组织,再加上及时运来的肥料和大量回乡的南洋军夫、军属,使得粮食生产得以在1946年一期稻作后,迅速回復到自足的状态(联合国评估);但1946年底,却因粮商囤积、惜售,导致市场供需失调 (农委会「农业知识入口网站」: 关键年代的米荒经验)。
所幸,搭配着产量丰富的蕃薯(台南贡献最大),全岛居民大致免于挨饿,因而度过了一次「有米的米荒」(李连春用语)。同时,由于台湾长官公署的坚持,1946年大陆数省飢荒最严重时期,台湾的稻米,除民间少量走私到日本外,并未流向大陆。1947~1948年,省府主席魏道明放行、内运了约3.6%的年产量。1949年,陈诚主政,他甚至亲函蒋介石:婉拒内运3000吨军米的要求。1950年下半年,既使前一年内增加了大陆迁台约100多万的人口,台湾已开始出口稻米2.3万吨至粮食紧张的日、韩等地;翌年,外销量更达10.3万吨(农復会报告)。
1.战后世界性粮荒
1946年世界性的粮荒,日本、南北韩均不能幸免。在亚洲,以中国大陆受害最深;其中又以河南、湖南、广西、广东4省受害面积最广。当年联合国宣布:中国有灾民3千万,其中有700万人生活在飢饿线边缘,亟待救济。
(1946.3)联合国称 : 世界飢饿凄凉,建议实施「粮食配给」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署长李门向联总报告:各收復国小麦及其他粮食奇缺,联合国面临最大危机。并宣称人类飢饿最为凄凉的情况已临到。 李门向联合国建议,为救济千百万人飢饿,各收復国应实施粮食配给制。
(1945.11)德国粮食颇为隐忧
艾森豪元帅在德国占领区报告书:德国的粮食供给现在不足,不能维持配给,仅能供给全人口6成。
(1946.2)美农业部报告:世界粮食问题严重
美联合粮食局:估计世界缺乏粮食100万吨。将成为1946年欧洲农产品之最严重问题。
【未完待续,炳文专栏每周四刊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