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信仰中,大庙的主祀神明都会设置「五营」神将在村内四周,守护百姓安全。一般五营常见的形状是庙宇形,不过在嘉义县布袋镇,有些地方的五营却是炮弹形,至于为何有如此形状?不仅路过的外地游客觉得好奇,这个问题也考倒不少当地耆老,有人猜是为了防颱,还有人推测是为防二次大战的炮弹攻击。
来自南投的林小姐日前到布袋高跟鞋教堂游玩,行经考试里、菜舖里时,沿途可见一些供奉神明的建物,有着尖拱的上半部、下半部则为圆柱状,外型类似炮弹。林小姐说,远观以为是土地公庙,但近瞧发现上头写「北营」、「南营」等字样,才惊呼原来是五营,离开前还特别拍照留念,回去分享给亲友。
对于这些五营的起源,不少居民都说没印象;现年64岁的菜舖里长庄启佑与考试里长陈泰和也说不清楚;68岁菜舖里民蔡国隆回忆,这些五营最早以稻草搭建,后来好像在民国40年才改建为炮弹形;嘉义县政府民政处宗教礼俗科长林长连则说,他们只有合法登记寺庙的资料,而一般五营大多没有相关纪载,因此无法回答此问题。
熟悉各地庙宇文化及歷史的交趾陶艺大师谢东哲表示,布袋在邻近菜舖里、考试里的后壁寮和内田也有出现这种所谓「炮弹形」的五营,以前他到寺庙做工程时,会顺道把邻近的庙一起做完,因此推测,这些应该是同一位匠师所设计建造的。
谢东哲说,座落在庄头四周及中心的五营,功能像是城墙,阻挡恶鬼进入村庄,有些村子随人口扩张,若庙境也跟着变大,五营位置就得移动;他猜想,当初匠师可能为了省钱,以炮弹形状兴建五营,不仅比较不怕风雨,且未来也能方便移动。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