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媒简秀枝专栏】忘情不了海外探访建筑的知性旅游,身兼马勒恊会会长的邵柏勋建筑师,带领建筑爱好客,来一场「类出国」的国内建筑行脚,让大伙儿重温旧爱,有如置身在异国他乡的某些名胜古城当中。
1月7日一整天,寒流发威,又逢冬雨助兴,大家撑着伞,在湿冷中,寻找先人的空间美学。建筑行脚,第一站选在前身是桃园神社的桃园市忠烈祠,像极了抵达日本京都古城。
这座建筑兴建于西元1938年的古蹟建筑,前身为台湾日治时期建造的神社桃园神社,位于台湾桃园市桃园区成功路三段200号,邻近虎头山公园,现为桃园市忠烈祠,由桃园市政府孔庙忠烈祠联合管理所维护管理,为直辖市定古蹟。
日治时期,日本在台湾各地建造了约200座神社,包括台湾神社(现址为圆山大饭店)、新竹神社、嘉义神社、台南神社等。
昭和9年(1934年),日本开始在台湾推行「一街庄一社」的政策,台湾大多数的神社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包括桃园神社。
桃园神社系昭和10年(1935年)择定现址开始建造,由春田直信所设计,于昭和13年(1938年)6月10日落成,并举行镇座式。
社格定为县社的桃园神社,除了奉祀开拓三神(大国魂命、大己贵命、少彦名命)、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外,也加祀掌管五榖丰收的豊受大神及明治天皇。
自从1950年改为桃园县忠烈祠后,于是在本殿内置放郑成功、刘永福、丘逢甲等等的遗像,并在朵殿设置反清、抗日烈士灵位。
1972年日本与中华民国断交,中华民国内政部发布〈清除臺湾日治时代表现日本帝国主义优越感之统治纪念遗迹要点〉,指示「日本神社应即彻底清除」,全台各地的大小神社在此法令之下大多被损毁,仅桃园神社被完整保留。
1985年桃园县政府一度要将忠烈祠拆除重建,后经舆论及学界的强烈反弹,改为耗资新台币886万元整修,于1987年完成。1994年2月15日被内政部指定为国家三级古蹟。
2004年桃园县政府文化局将社务所整修之后,配合文建会「地方文化馆」计画,规划成立桃园县忠烈祠文化馆,2007年9月3日正式开馆。
这座古蹟建筑,配置完全顺应地形,逐层拾级而上,材料採用桧木、日本柳杉木,同时保留完整大木结构系统,显露出苍劲及朴实之美。
包括安置神位之处、仅祭典主祭者可进入的本殿,一般信眾参拜之处的拜殿,还有中殿,供作办公的社务所,在安静中矗立,外加从兴建之初留下来的高丽犬、石灯笼、手水舍、鸟居、东司、参道等,令人发思古悠情。
尤其,桃园神社原本有五座鸟居,位置分别在今成功路一段与民生路交叉口、桃园巨蛋附近的成功路二段成功桥桥头与今成功路三段与大有路交叉口,今桃园忠烈祠山脚下入口名称座旁原本也有一座,都因道路拓宽拆除,剩下唯一的一座在忠烈祠内殿宇之前,倍见珍贵。
疫情持续,出不了国,回头检视台湾山川美景,真的处处有惊喜。一样的湿冷低温,一样的日本味古蹟建筑,「类出国」的真实度果然破表,让人玩味不已,也印证了「台湾之美」,一点也不输给其他国家。
作者为典藏杂志社社长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