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影响,许多家庭选择取消出游计画,改在家中上网、打游戏,不过家长千万别轻易将手机借给小孩,新北市陈姓妈妈去年将手机借给10岁儿子游玩,未料信箱却出现数十封信用卡消费纪录,点开来看发现儿子偷玩手游课金,一个月刷了30万元帐单,让她付出惨痛代价。新北市消保官指出,未成年子女偷拿家长手机玩手游课金的案例层出不穷,但家长收到帐单后想退费却十分困难,奉劝家长加强对手机、密码的管控,以免年关难过。

法制局长吴宗宪表示,经济部公告的「网路连线游戏服务定型化契约应记载事项」规定,若有限制行为能力人未经同意,或无行为能力人未由法定代理人代为付费购买点数,须依官网公告流程,备妥证明文件提出退费申请,经业者确认后,才会退还「未使用的游戏费用」,因此若未成年子女已经将课金使用完毕,游戏厂商有权依民法规定请求返还相当于使用点数的对价。

新北市消保官表示,许多家长明知小孩会偷玩自己已绑定信用卡或小额付费的手机,但却没有更新密码、关闭小额付费的功能,导致小孩大量课金,但课金后要证明是「非本人使用」非常困难,且游戏业者若在台湾无代理商,消费者也难以跨境主张权利,。

消保官补充,曾有家长改向iTunes、Google Play等平台或电信业者申请退费,但业者也可主张民法保障,因此家长若要有效防范子女偷拿手机课金,除了须加强对手机、密码、小额付费机制及金额的管控外,也须适时教育未成年子女正确的消费观念。

#手机 #家长 #课金 #付费 #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