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原物料「百年大涨潮」,一位不具名预拌混凝土业者表示,混凝土原物料2018年底就涨了一波,当时景气不好,无法反映到售价,毛利掉到剩5%,一直撑到2019年4月才部份反映价格,没想到却被公平会开罚,「我们只是反映成本却被说涨太凶,大家都不敢吭声」,2020年房市回温、台商回流、台积电扩厂带动厂办需求,因此补涨恢復到15%合理的毛利,他强调,「原则上就是只要原物料涨价就会反映成本,只是可能有3至6个月的时间差,除非景气不好涨不起来。」
面对工料双涨,对于承揽工程的营造厂不像建商,可以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因此在报价时就会先稍微将预估成本提高,但仍出现涨价幅度高于预期的状况。「大家都怕了,若成本仍超出负荷,双方(建商与营造商)就会斡旋协商,通常结果是各吸收一半(超出的成本)。」品嘉建设董事长、房市专栏作家胡伟良表示,大建商对于消费者和营造厂较具议价能力,尚可勉强调价,但小建商、小营造厂抬价能力差,成本多半都得自行吸收,近日已听闻一些小建商转售土地求生或直接倒闭,「农历年后,很可能出现连环爆。」
胡伟良指出,最明显的例子是高雄首件危老案「森森富祥」,「2018年5月风光动土时,总统蔡英文还亲自到场剪彩,原定去年5月就要交屋,建商却以缺工、缺料为由拖延,那边到现在还是一片空地。」
一名业者分析,建商都採高杠杆财务操作,无法等到成屋再卖,有财报压力的大型上市柜公司更是如此,因此,「预售推案仍会是主流,除非是老字号、口袋深的建商,才有办法『先建后售』。」
更多 CTWANT 报导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