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台湾首次出现在大麦克指数名单中,当时匯率为26.4,新台币低估仅约0.06%,隐含匯率与实质匯率大致符合,其后数年,大麦克指数也都呈现同一趋势。但2000年开始,大麦克指数显示台币/美金的匯率已低估8.9%,自此一路低估,到2008年已低估30.8%,2012年更突破40%,近六年来平均在57%上下。换句话说,如果美国的大麦克要价5.5美元,台湾的大麦克要价72元新台币,不是匯率遭到扭曲,就是消费者受了委屈。

陈(冲)表示,知名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1986年推出大麦克指数,想藉轻松方式说明各国匯率有无高估或低估,因为大麦克在各地成分、原料相同,理当同价,如果差距太远,显然匯率有所扭曲。这一理论当然不很精确,但平心而论,偏离实情也不太远,可以参考,也可哂之。而且1986距美国1988认定有无操纵匯率的Omnibus Trade and Competitiveness Act,不过两年,当时全球对此议题,讨论正热,经济学人推出此一基于PPP(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大麦克指数,自还维持一定学术水准。

央行9.24兆元的定存单,和新台币匯价又有什么关系。学者认为,央行在外匯市场调节阻升新台币匯价,买进美元释出新台币,造成金融体系游资泛滥,然后央行再发行NCD回收滥头寸。因此,从NCD余额间接印证央行在外匯市场干预的力道。

陈(冲)表示,台湾消费者当然想用新台币相同的购买力,买到双倍的汉堡,可是长期追求贸易顺差、低估匯率,对国家整体竞争力,究竟是好是坏?恐怕需要各方的利害关系人,坐下来静心讨论。如果消费者、受薪者、传统产业均充分了解后,仍愿支持低估匯率,补贴特定产业,大家就不要把两个汉堡的小事放在心上了。

#精确 #全球 #匯率 #低估 #大麦克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