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新闻》(Defense News)12日报导,儘管印度近年来积极推动国防自主,甚至下令禁止进口某些武器,强迫国内研究机构发展相关制造能力,但专家指出,印度国防工业还不够成熟,现行政策只会让民营企业成为官方的「分包商」,无益于帮助其成长。
印度近年来启动多项政策,包括在进口武器时同时要求技术转移,让印度本土企业在外国公司协助下设厂,强化基础建设和技术并带动国内产业成长的「来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将部分军械制造厂公司化;以及先后通过两份禁止进口清单,第一份为火炮、突击步枪、巡逻舰、声纳系统、运输机、弹药、传统柴电动力潜舰、通讯卫星、舰载巡弋飞弹等101项,第二份则为下一代巡逻舰、单发动机轻型直升机、空中预警及管制机、用于山区地形的中功率雷达、陆基中程地对空飞弹、固定翼式迷你无人机等108项。
印度希望藉此在2025年让国内国防生产额达到250亿美元(约新台币7000亿元),其中50亿美元(约新台币1400亿元)为外销;2027年实现70%武器国防自主;10年内让国防出口额高于进口额。
不过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印度多年来持续在武器进口排名占据前列,平均每年国内国防生产额仅约100亿美元(约新台币2800亿元),且国营企业获得近80%的相关合约;国防谘询公司「Insighteon Consulting」执行长齐布(Rajiv Chib)指出,在国防工业体系不够成熟下,此类政策只会让国营企业受益,民营国防企业却仍苦苦挣扎,沦为国营企业的分包商。
齐布强调,若要与西方军工企业接轨,就必须舍弃偏重国营企业的「苏联模式」;印度国防制造商协会(SIDM)主席巴蒂尔(Jayant Damodar Patil)建议,为求国防创新,政府应给予民间公司补助,打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前国防部採购主管雷(Vivek Rae)则认为,应设立类似美国国防部武获副部长的职位,改善印度国防採购上的协调和管理。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