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湾接种疫苗的人愈来愈多,很多人关心接种后产生的副作用问题。由于副作用有轻有重,许多认是副作用的强弱与身体免疫反应有关,亦即副作用反应较大的,免疫的反应更好。此一问题经过科学家研究后发现,副作用强弱虽然因人而异,但与接种后身体产生的抗体水准没有关系,亦即接种疫苗后没有产生副作用,身体免疫力不会较弱,产生的抗体水准仍然一样。
新冠疫苗种类虽多,但疫苗接种后的副作用类型都差不多,除了一些已知较严重的反应例如血栓、心肌炎之外,大多是发烧、头痛、股肉关节疼痛、接种处红肿等等,副作用反应有轻有重,甚至有些人完全没有反应,这些人自然也会担心是不是疫苗不起作用?还是疫苗本身的效果有什么问题。
国内的媒体在这方面的报导有时也出现不同的讯息,让民眾更加混淆。例如一份知名的健康相关刊物在报导具名医师谈论如何应对副作用时,编辑自行推断称,因第2剂疫苗副作用会较第1剂激烈,而接种第2剂之后的免疫反应会较接种第1剂后更强,可见「副作用愈激烈显示疫苗效果愈好,没什么感觉的人疫苗效果较差」,其实这样的推论是完全错误的。过去医学界对此也有不同看法,但都没有实际的研究来加以佐证。
这个问题因为新冠疫情大流行,大量接种疫苗后有了更多的案例可供研究,已经有专业人员针对此做了调查与研究。这份研究报告已于7月2日发表于医学论文预印本MedRxiv上,虽然论文尚有待同行评估,但算是至今针对新冠疫苗接种的副作用与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一项较具说服力的研究。
研究以206名健康成年医务人员(近7成女性,年龄中位数41.5岁)为研究对象,全部都没有新冠病史与严重免疫功能不足问题,研究标的是接种辉瑞疫苗(BNT162b2)后引起不良副作用是否与疫苗诱导的抗体水准有关。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引起的症状严重程度和接种一个月后体内的抗体水准「完全没有相关性」。
研究也因此统计出几个在其他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结果,也可以相互印证。包括:1.副作用反应与年龄与体重有负相关性,亦即年龄愈大与体重愈重者,副作用反应较弱,这一点在女性当中尤为明显;2.接种第2剂的反应较接第1剂时更多,如果第1剂有强烈副作用反应,第2剂有很高机率会出现强烈副作用反应;3.高龄者产生抗体水准会较低,但抗体水准与副作用反应之间没有关联。
因此,目前无法根据副作用的强弱来判断疫苗在你身体内产生的效力,接种疫苗后更不需要因为没有任何不舒服而感到焦虑。
不同的疫苗种类(腺病毒、mRNA)可能会在同一人身上出现不同的副作用反应,但这方面还没有系统性的研究。其实,引发副作用或称过敏反应的因素很多,除了疫苗本身与每个人身体的反应不同之外,还有其他的问题也会造成副作用的差异。例如,疫苗通常都会加入佐剂,会让一些人出现头痛、发热等副作用反应;用于包覆mRNA疫苗避免其在人体内快速降解的脂质纳米颗粒(LNP),因含有聚乙二醇(PEG),也会引起过敏反应,而mRNA的过敏案例较多,经常是这个成份造成。此外,还有更令一般人想像不到的状况,接种时会用针头刺穿疫苗瓶上的乳胶套吸取疫苗,此时针头会沾到一点乳胶成份,也会让对乳胶过敏的人产生严重反应。总之,用过敏或副作用反应来判断身体免疫反应,是完全没有科学根据的。
至于目前极受瞩目的混打疫苗与副作用的关系,目前在混打疫苗的相关研究中(目前仅涉及AZ疫苗混打莫德纳疫苗试验)也发现,混打Moderna疫苗的受试者出现发烧、头痛、寒颤和肌肉疼痛比例增加,但在经过副作用反应程度分级后(轻度、中度、严重),混打与不混打的两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亦即副作用个案较多的原因来自于莫德纳疫苗,而非来自于混打。这项讯息对于台湾目前主要接种AZ与莫德纳疫苗来说也极具参考价值。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