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河南省连日暴雨,灾情惨重的郑州市气象局发布降雨报告称,从气候学角度分析,这次暴雨的机率与分布曲线来看,「都是超千年一遇的」。此一说法立即被网上广泛使用,但也遭到不少质疑。大陆中央气象台对此表示,目前没有得到可靠的、长时效的、有效的降雨记录,很难就现有资料下此定义。
据陆媒报导,河南连日暴雨已造成全省103个县(市、区)877个乡镇逾300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3人、8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2.2亿元人民币。
灾情惨重的郑州市遭暴雨袭击后,郑州气象局周二(20日)曾梳理及总结称,当地3天的降雨量达到617.1mm,相当下了以往一年的量,从气候学的角度来看,小时降水、日降水的机率,重现期通过分布曲线拟合来看,「都是超千年一遇的。」
「千年一遇」的说法其后被传媒及网民广泛使用。但大中央气象台指出,从目前掌握的气象资料,无法下此定义。究竟「千年一遇」的说法是否准确?如何理解「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等表述?在媒体与网路上都引起热烈议论。
据郑州气象局提供的资讯显示,7月20日16时至17时,郑州一个小时的降雨量达到了201.9mm。7月17日20时到20日20时,3天的过程降雨量617.1mm。其中每小时降水、单日降水均已突破自1951年郑州建站以来60年的歷史记录。
《多维新闻》引述郑州气象局资讯指出,郑州常年平均全年降雨量为640.8mm,相当于这3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量。据其解释,重现期在气候学中是指在一定年代的雨量记录资料统计期内大于或等于某暴雨强度的降雨,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为该暴雨发生频率的重现期。
但是,针对「千年一遇」的说法,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表示,从目前掌握的气象资料,无法下此定义。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大气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才有了比较准确和完整的降雨量的科学记录,到现在为止,整个降雨量记录时间是70年左右。「千年一遇」的说法是依据较长的歷史记录来推算某一类天气事件,或者通过百分比的统计学方法,来表现天气的极端性,这些都需要基于严谨的气象记录。
陈涛认为,所谓「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在目前没有得到可靠的、长时效的、有效的降雨记录之前,很难去谈这个问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市政院副院长吕红亮受访时表示,「重现期」和「千年一遇」的表述一致,都是机率学上的提法,后者具体指同规模的降雨量每年有千分之一的机率发生,而非绝对数值意义上的「一千年有且只发生一次」。在现实中,该强度暴雨或许千年出现多次,又或许不会出现。
《澎湃新闻》则指出,「百年一遇」可看做「翻译扭曲」的例子。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官网介绍,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使用「100-year event」这一概念作风险评估,但被翻译成中文时,经常被报导为「百年一遇」,但「百年一遇」其实就是1%机率事件。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