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媒叶毓兰专栏】不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都会回归到行人,加上我国预计于2025年将迈入超高龄社会,换言之超过20.1%,470万的高龄人口,因此,道路人行及无障碍环境格外重要,我在今年4月22日、29日在交通委员会也针对行人环境问题向交通部提出询质,也在去年预算会期,与郑天财 Sra Kacaw委员及陈玉珍委员,提出预算提案,强烈要求营建署应重视我国高龄化以及无障碍环境需求,改变过去「以车为主」道路设计观念,要建造「以人为本」的用路环境,提供方便又安全的友善人行空间。
终于在今年8月11日行政院公报中看到内政部「市区道路及附属工程设计标准」部分条文修正草案,回应我们的诉求,重视人本交通的观念值得肯定,尤其是第五条与第七条修正,要求都市内主要道路、次要道路,以及社区人车出入或至次要道路之联络道路都需要设置人行道。
此外第十六条修正则将12公尺以下道路人行道宽度从0.9公尺以上加宽至1.2公尺以上,以足供一轮椅使用者与一名行人双向通行,保障无障碍通行空间。
但是,本次修正的人行道设置规范只规范未来新增的道路,我认为应该就现有道路限一定期间内都要改善符合规范。另外,要能回归到人本交通,还要定期检讨「市区道路及附属工程设计标准」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所以应成立审议委员会,并且至少有二分之一专家学者与民间团体参与。最重要的,行政院需要正视交通安全改革,将交通安全提升至行政院层级,并订定交通安全根本法。
落实交通安全必须全民持续关注与推动的,这些我也会在之后的法案修正、预算提案及议案提出持续推动,也希望大家能与我们共同持续关注。
作者为立委、前警大教授
照片来源:作者脸书截图。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