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起老化,印象往往是负面的。一般人听到「高龄」,首先想到失能失智、高花费的长照负担,还给这股趋势取了个不甚讨喜的字眼:银髮海啸,以至于高龄、老化,总是跟「负担」被联想在一起。

不过,《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这本书的作者、高龄学者史考特(Andrew Scott)却提醒:健康老化,其实蕴藏数千亿美元的价值。史考特在书中强调,缩短重大疾病的时间、延长健康寿命的经济效益极度可观。我们应该在长寿中看见机会。

●专家:长寿不只是健康问题 更是经济问题

长寿已成现实,「长命百岁」即将来临。内政部统计,国人平均寿命在1990年只有74岁,到了2020年已来到81.3岁。依此趋势,专家估计2080年时,人类平均寿命将能达95~100岁。这是个好消息,代表每个个体都能享有更长的生命,人们愈活愈长,同时也创造出更大的经济需求。

但史考特说,大多数人看待长寿的态度,却很悲观。当我们谈起人口趋势,常常提到少子化、高龄化、扶养比提高、劳动力缺口......这些问题,把高龄族群视为全民的负担。但很少去想,有没有可能让老人不再是负担?有没有可能,「老」人的定义可以被改写?

(图片来源 / Pexels)
(图片来源 / Pexels)

「大多数人不会去思考,我们该如何去适应长寿?就好像面对老化,我们束手无策、没什么好改变的。但事实绝非如此。」史考特与其他2名学者共同在《Nature Aging》期刊发布研究,重新定义长寿。「你可以选择工作,也可以选择休閒娱乐,不管你选哪一种,都能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无疾而终」 个人、家庭和社会三赢的长寿

但史考特认为,绝大多数的政府还没有这个认知,他告诉高龄媒体Longevity Techonology:「但整体而言,我不认为经济主管机关,对长寿有太大的兴趣。他们把长寿当成健康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

●什么是「疾病压缩论」?

史考特在书中大力倡议「疾病压缩理论(compression of morbidity)」。该理论于1980年代,由史丹佛医学院(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学者弗莱斯(James Fries)提出,认为人类只要设法延后重大疾病发生的年纪,就能大幅减少临终照护的压力。

换句话说,只要能成功把「失能、患病」在生命中的占比压缩,就能减少晚年时被疾病拖累的痛苦,也可以老得更惬意。史考特指出,延长健康余命,跟延长预期寿命一样重要,不过他认为,最关键的,主要还是「压缩患病时间」。

「长寿很好,但有效地让健康余命与平均余命时间相等,这件事的价值超乎想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试图延后老化时间,不只要活得更长,还要健康得更长。」史考特说。

「一旦成功延长健康余命,便能提高人们延年益寿的动机。」他举例,如果大多数人到了80岁,都卧病在床,那当然没人会想活到80岁;相反地,如果80岁时还能维持健康,大家就会想活到90岁。

●改变生活型态「健康老」 生涯规划也改写

「假设,我们可以成功延后老化带来的问题,就能创造正向循环,让老不再是一种病。」不过具体该怎么做,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改变生活型态。用更健康的方式过活,如饮食清淡、勤于运动、定时做健检,慢性病会更晚来敲门、身体也会更晚失能,预期寿命当然也可能微幅延长。不过研究已经证实,即便是延命,也没办法多活几年,所以重点依然在于「拉长健康的时间」。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只是改变「老年后从事的活动」,还要重新审视整体人生规划、生活型态,让多出来的那些健康时间,做最有价值的利用。

举例来说,过去我们以70~80年来做生涯规划,因此往往将退龄设在65岁。但如果健康余命增长,那或许延后退休、延后整体人生的时间线,都是可能的。

文章来源: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

#康健杂志 #长寿 #疾病压缩论 #时间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