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上旬中南部多处淹水,民眾到现在还饱受菜价暴涨之苦;7月德国莱茵河、大陆河南郑州暴雨,百万人民流离失所。国政基金会24日举办「气候变迁水患成灾,前瞻打水漂?」座谈会,专家指出这些都可归类为「都市型洪灾」,但全归咎极端气候吗?以高雄为例,主政者偏重亲水景观,人工截流上游污水、直接排到下游出海,「锯箭法」治水,反而造成海水入侵及防洪问题。
中华民国水利技师公会全国联合会理事长陈赐贤表示,都市化之后沥青或混凝土路面本来就会导致蓄水、渗水功能下降,若再像高雄爱河、前镇河、后劲溪一样过多人工截流影响上游排洪,剩余河段做亲水感潮,只是讨好民眾,而不是让河川回归自然。
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李鸿源以塔寮坑溪为例表示,没有流域整体治理,再多资源押注在工程上,仍无法阻绝灾害。这也是为何蔡政府的「前瞻计画」中,水环境建设8年编列约2508亿元,仍抵不过此次豪雨带来的衝击;「治水,问题不在工程技术,而在国土规划。」
台湾大学地质系教授魏国彦表示,从当年修建麦帅公路、1997年汐止林肯大郡崩塌、去年底北迴铁路瑞芳猴硐证西线山崩,到上个月被荖浓溪冲垮的明霸克露桥,以地质专业来看其实都有迹可循;只是人们常常迷信「人定胜天」,以为投注经费就可以改善,但上述灾难都不是肇因于豆腐渣工程,而是一开始就选错地点。
魏国彦表示,台湾地质学界一代又一代培养出人才,问题是政府有没有这样的眼光在防灾、治水、选线、工程设计时找上这些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