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衍生全球疫苗取得不均鸿沟。一份最新分析研究显示,西方富国到今年底前有高达12亿剂的额外疫苗可转手他国,且大多数是辉瑞&BNT、莫德纳两种mRNA疫苗。
据总部设于伦敦的分析公司Airfinity指出,美、英与欧洲国家取得或掌握的COVID-19疫苗数量,既能满足自身让80%的12岁以上民眾完整接种、甚至追加施打,也还有不少的量能在全球重新分配。
一份今年稍早对国际COVID-19防疫因应的独立检讨报告,敦促高所得国家应在2022年中以前,提供20多亿剂疫苗给穷国。但Airfinity发现,目前七大工业集团(G7)与欧盟允诺援外10多亿剂疫苗,交付出去的量仅不到15%。
Airfinity执行长贝克韩森(Rasmus Bech Hansen)受访时指出,富国常把国内追加施打与援外看成二择一,「但我们的数据显示这是错误二分法,他们可以两者兼顾」。
贝克韩森表示,全球的疫苗出货量稳定增加,看不出有被打乱的可能。连同中国所需的量,到今年底各类疫苗产能可超过120亿剂大关,已超过约110亿剂的全球接种所需。
Airfinity分析显示,西方国家时至今日有约5亿剂的量可供重新分配,当中只有一些已捐出;到2022年中,可供重新分配的疫苗量将增至约22亿剂。
按Airfinity估算,辉瑞&BNT疫苗约占可供重新分配数量的45%,莫德纳(Moderna)约占25%。
此外,随着各种COVID-19疫苗在各地接种,疫苗间产生的抗体量差异、随时间而下降的程度也成为话题。
科学家指出,疫苗的功能短期内是诱发抗体,长期则是要催生人体免疫系统记忆(T细胞与记忆B细胞),增强抵抗力,但后者难以像前者可透过实验室衡量,其实大可不必纠结于哪种疫苗能诱发较多的抗体。
宾夕法尼亚大学免疫学家惠瑞(John Wherry)解释,疫苗诱发的抗体会随时间递减,但免疫系统有不仰赖追加接种的「备援」,打过疫苗后,人体内的记忆B细胞事实上能随时间而表现更好。
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传染病医师兼医学教授卡纳戴(David Canaday)说:「随抗体流失程度,疫苗的防护肯定会有一定程度下滑,但不可能会沦为零防护。」(译者:陈亦伟)1100905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