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正夯,国立中兴大学土木系特聘教授杨明德,以人工智慧结合无人机投入精准农业应用,在水稻栽种颇见成效,农民只要滑手机就能完成巡田水的工作,减少看天吃饭的风险,未来将持续运用在果树等高经济作物的栽种,也帮助农民在作物生长监测、灾损预测等方面有更准确资料。

杨明德带领兴大研究团队,10年前就利用无人机进行山坡地与集水区监测作业,近年来更将其应用在精准农业,获科技部杰出研究奖。他说,无人机结合人工智慧领域,就是希望让台湾农民在极端气候等因素影响下,不必再担心必须「看天吃饭」、有血本无归的问题,而是「看手机就可以吃饭」。

杨明德举水稻为例,他说,谷粒含水量是水稻收穫的关键指标,若含水量低、后续烘乾及储存成本就可下降;他透过无人机回传的影像资料推算谷粒含水量,并整合天气资料等,准确提供农民最适合的收成排程,帮助农民决定什么时候、哪些位置的稻作应该施肥。

杨明德带领的团队与雾峰农会产销班合作,透过APP与云端平台告诉农民什么时候施肥及採收,可以提高产量及品质,此外,团队也结合AI物件侦测与影像处理,透过「植株定位技术」作为监测水稻单株生长的基础。

杨明德强调,「精准农业」并非一步到位,他模仿人类大脑对「顏色辨识认知」,透过无人机拍摄的图像资料判断农作物生长差异性,再用相关计算数据进行分析。接下来此应用将从水稻进阶到果树等高经济作物的灾损判断与生长监控。

#无人机 #杨明 #精准农业 #农民 #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