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厂。(本报系资料照)
核三厂。(本报系资料照)

为配合政府2025非核家园政策,核三厂1、2号机运转执照将分别于2024年7月27日及2025年5月17日届期,并进入除役阶段,环保署今(25)日将召开「核能三厂除役计画第二阶段环境影响评估范畴界定会议」。环团表示,台电应提出包含25年后拆除物的高低阶放射性废弃物移出计画,否则核废料一天不移出,土地就一天无法恢復。

绿色公民行动联盟秘书长崔愫欣指出,在核电厂除役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中低放射性废弃物,而存放在乾式贮有设施中的用过核燃料棒,其时限也仅能存放40年,只要核废料一天不移出去,除役流程就算执行完毕也仍是禁制区,土地仍无法恢復原状。

崔愫欣说,不同于核一、二厂的除役环评状况,核三除役已承诺採用室内乾贮以降低辐射风险,同时核三厂因当年设计较新,也未出现如核一、二厂燃料池爆满之状况,台电应把握这些优势,在除役计画中明定包含25年后拆除物的高低阶放射性废弃物移出计画,才是实质除役,并承诺高低阶核废料之贮存及运送的严格管制,尽速提出完善的除役计画交付审查。

「核三建厂在地居民无法参与,此次除役不应再剥夺在地居民的参与权!」高雄市公民监督公联盟理事长林莉棻指出,为落实公民的实质参与,除役工程、核废管理的在地监督,由在地居民主导地方重建復育、再生与创生计画,中央政府也应成立「核三厂除役委员会」,成员应包括地方政府、在地居民、环保团体、专家学者,民间成员席次应占5分之3。

林莉棻表示,台电也应负起企业社会责任,对于过去40年因核电厂而造成对地居民生活就社会经济、文化资产及自然生态所遭受的各种负面影响,应做完整调查并提出补偿计画。

地球公民基金主任蔡卉荀指出,过去家公园管理处、林务局、海生馆皆有很丰富的在地调查资料,但台电却未将之纳入环评书中,呼吁台电收集这些单位的研究资料,详实评估核三除役的辐射尘、排水、整地等措施,会对生态栖地与物种利用带来什么影响,并提出因应对策。

屏东环保联盟理事张怡提醒,核一、核二除役曾经出现黑道围标的情事,台电应遵守政府採购法的正当程序,主动联繫屏东地检署,与警方厂商共同成立核三除役工程的平台,杜绝未来除役工程可能行发的相关弊病。

#除役 #在地 #台电 #核三 #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