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2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在地缘政治变化和疫情衝击的背景下,中欧关系在近两年中经歷了二十年来少见的麻烦不断和起伏不定。概括而言,中欧在经贸上的相互依存格局仍稳,但政治和外交摩擦增多;中欧在双边、地区和全球事务上的共识基础尚在,但分歧和矛盾被日益放大;中欧作为战略伙伴的合作空间很大,但被导向竞争甚至对抗的风险上升。即便一些人拚命想将「台湾议题」摆上中欧关系的桌面,也改变不了台湾的前途命运。
崔洪建表示,究其缘由,是欧洲出现了不少「麻烦制造者」,给中欧关系制造麻烦的手法之一,是利用欧洲要做「地缘政治玩家」的抱负,淡化中欧关系的积极面合作面:
将中国当作战略博弈的对手,带偏「战略自主」的方向,造成在对华认知上的严重失焦。眼下的欧洲舆论场中,谈论「来自中国的挑战」而非机遇成为一种时髦,甚至是「政治正确性」的体现。
崔洪建称,制造麻烦的手法之二是挟「民意」而生事端:
欧洲正经歷一个政治共识松动、民粹意识泛滥的变动期,民意对菁英政治的不满情绪上升,各国政府的执政压力和欧盟机构的合法性问题都在增大。「民意」成了可以在任何欧洲对华议题上扮演「不满者」和「批评者」角色的道具。但欧洲的真实民意中有多大比例了解中国实情,又有多大比例明白中欧关系全貌?民眾需要多少专业知识才能搞明白中方反对更名「代表处」和坚持「一中原则」之间的重要关联?
崔洪建指出,制造麻烦的手法之三是利用中欧制度差异玩弄政治人物、立法机构、民间团体之间「不对称博弈」:
充分体现在当前一些欧洲国家和欧盟立法机构炒热「台湾议题」上,只为迎合民粹意识、塑造自身「不畏强权」的廉价形象;一些立法机构则公器私用、越俎代庖,不断抛出各种「决议」「规则」,为的是挟「民意」以自大,要坐稳对华「共同决策者」的位子;一些民间团体以研究报告、民意调查或藉媒体发声等形式推波助澜,为的是向「政治正确性」靠拢并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挑动「台湾议题」不能给欧洲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反而是与欧洲民眾的民生福祉、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欧洲整体的战略利益关联度极高的中欧关系,有成为牺牲品的可能。
崔洪建认为,国际关系和欧洲政治的双重变化,将在一定时期内,为这些麻烦和它的制造者们提供条件和舞台,中方在对欧交流和传播中,要和麻烦制造者针锋相对,但不能被他们带节奏,要弄清楚欧洲舆论和民意的底层构造,着眼着力于「沉默的大多数」,要营造出让真实民意、而非虚妄臆断,成为欧洲制定对华政策依据的氛围。即便一些人拚命想将「台湾议题」摆上中欧关系的桌面,也改变不了台湾的前途命运,只要坚持走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和国际社会稳定的大道,就一定能迈向坦途。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