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小雪4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中印两国政治关系自去年边境衝突之后一直徘徊在谷底,两国经济也在疫情衝击下各自走过一段云霄飞车似行情,这样背景下,两国贸易却在今年上半年扭转了2020年同期大幅下滑趋势,还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了近30%,全年贸易额有望首次破千亿美元大关。这曾是两国11年前共同提出的一个目标,却在当下看似最不可能的时刻即将达成,着实令人感到意外。

刘小雪表示,在印度民间「抵制」声浪、官方「脱鉤」论调不绝于耳下,两国贸易逆势而上原因,是印度与中国经济保持距离并不容易。

首先,想要与中国经济保持距离,印度要嘛能够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自己的生产能力,并能保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价格,要嘛就是在世界其他地方找到能够取代中国的供应商,但这两个选择都不容易。

2019年,印度进口的十大类产品中,中国是其中四类商品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分别是电信设备(来自中国进口占印度总进口41.39%,如果加上香港,这一比重超过60%)、电子零组件(来自中国占36.9%,来自香港占23.7%)、有机化学(25.2%)、机械设备(30.7%),另外,中国还是印度进口钢铁的第二大来源国。

2020年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仅为13%,莫迪从2014年上台就开始推动「印度制造」,几年过去了,印度制造业的比重却无明显变化。中国制造业比重虽比最高时降了近10个百分点,但仍然高达26%,而且在很多资本品和消费品的生产领域仍在世界范围保有绝对的优势,比如太阳能元件、原料药、电子零组件、电力设备以及很多家用电器产品。印度也明白,若用贸易手段制裁中国,它自己遭受的损失只会比中国更大。所以,虽然2020年以来印度政府增加了对中国投资的额外审查,也封禁了印度市场上中国投资的App,但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却并未增设更多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刘小雪称,其次,印度被紧密地嵌入以中国为核心的国际供应链中。过去5年中,印度对华出口有3年高于进口,特别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印贸易整体下滑5.6%,中国对印出口下降10.8%,印度对华出口却实现了16%增长。具体来看,增长主要是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并且延续到2021年上半年,原因是随着中国生产活动的大规模恢復,以及全球疫情蔓延导致大量订单流向中国,带动中国的原材料进口,其中就包括对印度铁矿石、烟煤、棉花等中间物资和原材料的需求。

刘小雪认为,此外,疫情也为一些印度产品进入中国提供了契机。例如印度一直推动中国从印度进口更多大米,而中国也在前几年陆续授予更多印度大米厂商出口中国的资格认证,但两国大米交易未有明显起色。去年由于中国传统大米进口国受疫情影响无法保障供应,中国因此增加了从印度进口,进口量从2019年不到800吨增加到2020年的33万吨,而2021年预计将超过百万吨。还有,最近印度仿制药龙头企业瑞迪博士已获批在中国市场上推出它的一款抗癌药。这也说明,中国并没有因为边境衝突而延迟对印度开放市场的承诺。

刘小雪强调,在国际关系的实践中,政治和经济不同轨是常有的事。尽管泛政治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生意就是生意」越来越难,但经济规律仍然在展现其基础性作用。

#中国 #印度 #进口 #刘小雪 #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