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媒简秀枝专栏】「用买菜的钱,收藏艺术品,帮助艺术家」,这是已故竹围工作室负责人萧丽虹(1946-2021),一生的态度。
她的善行义举,鼓励与资助了许多年轻艺术家,同时也丰富了台北市立美术馆的收藏。
这个从去年5、6月提出的捐赠计划,经双方团队的讨论,决定捐出26位艺术家的43幅作品,给台北市立美术馆,包括水墨、书法、油画、摄影、録像与装置等综合媒材作品,其中包括北美馆尚未收藏的艺术家作品,及部分典藏艺术家所缺少的阶段性关键作品。
捐赠仪式 苦等主人 胡不归 病逝噩耗 撕心裂肺 嘆奈何
捐赠仪式,从林平前馆长,延后并移交给王俊杰馆长,大家等着萧丽虹返国亲自主持,怎奈人没等着,传回来是萧丽虹病逝消息。
11月12日艺术界衔悲忍痛,聚集在北美馆在地下楼图书文献中心,一起缅怀萧丽虹,同时也举行简单的捐赠仪式。
台湾炼水公司董事长陈光雄,代表家属,出席聚会,难掩失去爱妻的悲伤,静坐一隅,时而接受艺术界友人的问候,寒喧几句,大多时间,静默聆听艺术界友人对萧丽虹的追思点滴。
萧丽虹生前第一件收藏品是已故艺术家吴学让,创作于1976年的《群鹅》,陈光雄昨天以家属身份代表捐赠,由王俊杰接受捐赠。1976年正是陈光雄带着萧丽虹返台定居,对他们夫妻来说,意义非凡。
萧丽虹是于今年元旦,无故在住家晕倒送医,本以为心臟病相关的家族遗传,一经检查,却发现是胰臟毛病,扩延肝臟,随后并作了3次化疗,但成效不彰,在亲友的建议下,转赴新加坡接受特别高端仪器的特殊治疗,5月6日赴星,8月30日就传出病逝的噩耗,艺文界同感震惊。
洋媳妇靠着婆婆启蒙艺术 流利英文阅歷 直捣外交群
萧丽虹是香港人,主修总体经济学,与台湾籍留学生陈光雄,在美国留学时,相识相恋成婚,婚后配合夫婿就业脚步,曾在美国、瑞士与新加坡等地,从事经济研究工作。1976年当陈光雄决定束装返国时,一句闽南话都不会说的萧丽虹,跟着先生脚步,搬回台湾定居、创业。
满口英文与广东话的萧丽虹,被街坊邻居称为「洋媳妇」,但她非常柔软而识大体,放下海归学人的身段,也把总体经济研究的专业,摆在一旁,专心相夫教子,学习成为台湾媳妇。
陈光雄妈妈,出身自书香世家,对于琴棋书画,颇有心得。萧丽虹与婆婆保持密切互动,并跟着婆婆去上插花课,学习揑陶,逛画廊,在婆婆的带领之下,拾级而上,逐渐向艺术靠拢,培养出兴趣。
1970年代,有许多外交官派驻台北,例如,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安克志(Leonard S. Unger,1917-2010)夫人就是艺术家,萧丽虹以流利的英文,以及早年留学工作的海外见闻,很快就打入当时的外交圈,外交官夫人国际讯息丰富,对于当代艺术的出版物也多,已经接受艺术启蒙的萧丽虹,很快就抓住主流趋势,因此在台湾艺术生态还处在传统、保守时,萧丽虹已经认识当代艺术,她很快因兴趣,而走上陶艺创作,也在许多竞赛奬项中脱颖而出,作品也被包括北美馆在内的美术馆收藏。
例如,萧丽虹曾于1991年及1994年两度在北美馆举办个展,并在1989年、1992年分别获得北美馆主办的「中华民国现代雕塑展」及「台北现代美术双年展」首奬,摇身一变,从经济分析专家,家庭主妇,变成艺术创作者,让她对自己的生命歷程与台湾土地,有更多的心得与期待。
北美馆为实验创作背书 萧丽虹捐画报恩不手软
因为对艺术的投入萧丽虹认识了许多艺文界朋友,充分了解台湾艺术界生存的困境,尤其尚未成名的菜鸟艺术家。主修过经济学系的萧丽虹,採取经济手段,帮助年轻艺术家,比如说,有艺术家作展览时,她会去看展览,然后顺手买作品回去,除了活络经济之外,让艺术家马上有收入,可以维持继续创作。
从商的丈夫陈光雄力挺萧丽虹对艺术家的布施。当萧丽虹说是以「买菜钱」,购藏艺术家作品时,不足之处,陈光雄挣一只眼闭一只眼,全力买单,萧丽虹很快就成为台湾当代艺术界的女伯乐。
除了买画支持艺术家之外,萧丽虹知道,台湾艺术家更需要舞台以及国际发展机会。
1995年萧丽虹利用家族的旧鸡寮,改装转型为艺术家的展演、驻村创作的基地,取名「竹围工作室」,成为台湾民间自力建构的「閒置空间再利用」的先行者与典范。
从1995年迄今,竹围工作室已经累积25年的时间,服务了500位以上的艺术家,也与250个以上的国际艺术机构与组织,保持互动,留下的实体文献与出版,以及网路内容储存檔案资料,十分庞大,为台湾留下近几十年来国际发展的珍贵文献,以及与国际组织或机构,互动对接的know how,弥足珍贵。
由于近年生态环境丕变,包括竹围工作室附近的交通动线,也因公共工程的介入,风水景观逐渐被破坏掉,再加上,身体渐有状况,「老之将至」的想法开始出现,萧丽虹萌生退居幕后,于2021年底正式关闭「竹围工作室」的实体场域,转作文献出版的整理。
萧丽虹在接受台北国际艺术村总监李晓雯访问时,曾含蓄表示,她希望至少还能再活5年,让她把「竹围工作室」的重要文献与檔案,去腐存菁,成为第三本着作。
恳求上苍再给5年 完美作结 竹围工作室息灯难 余波荡漾
近年,「竹围工作室」一直埋首于收尾工作,萧丽虹也认知到,人生的无常与艺术永恒性,她希望把大半生收藏累积的艺术家作品,分门别类,以不同地域关系,捐赠给最适合的美术馆,让艺术家作品,真正进入美术馆,受到专业的研究、展演与典藏,那才是一劳永逸,也是对艺术家最大的回馈所在。
为了感念北美馆早年鼓励且支持她作实验性展演,给予两次展览,两次授奖的情谊,萧丽虹的捐赠也就从此美馆开始。
就在彼此的整理、协商达成共识之际,临门一脚的捐赠仪式,却随着萧丽虹身体微恙住院、甚至出国就诊而喊停,双方都等待与期待萧丽虹病癒出院,再隆重举行。
计划,果然赶不上变化,今年8月30日,噩耗传来,萧丽虹因胰臟癌併发肺炎,病逝新加坡。
萧丽虹25年成立「竹围工作室」,持续协助艺术家,进行展演、研究与国际连结,不但是国内民间版閒置空间再利用的典范,常年扮演公共政策的谘询、委托,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居功厥伟,因此,获选为「2021年台北文化奬」得主,即将于11月26日,由柯文哲市长颁赠。
赶在台北市文化奬的颁奖之前,北美馆昨天就公开举行捐赠仪式,并邀请萧丽虹生前的艺文朋友,共聚一堂,在见证萧丽虹胸怀艺术情、发挥捐赠大爱之余,也抒发感怀,彷佛成为萧丽虹逝世后的小型追思会,尤其受过萧丽虹资助过的艺术家群,生前互动频繁的艺文人士,都参与活动,气氛十分感伤。
萧丽虹 拼完一生,爱留人间 王俊杰 红了眼眶,不能自己
捐赠仪式由北美馆长王俊杰主持,本身也是艺术家的王俊杰,红了眼眶,他拿着麦克风,久久不能自已,感伤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追思会中,播放了萧丽虹生前最后一支纪录短片,束着髪巾的萧丽虹,略有病容,她娓娓细诉以洋媳妇,下嫁到台湾,本以为自己就是位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没想到在婆婆的启蒙带路下,学习插花、赏陶艺,逛画廊,接触了艺术,艺术果真迷人,慢慢让自己从艺术创作者、艺术收藏者、艺术行政,成为十足的「文化人」,让她这一生充满缤纷色彩。
萧丽虹说,北美馆有情深义重,最早认识苏瑞屏代馆长,慢慢跟更多馆员熟悉,为感念北美馆早年鼓励且支持她作实验性展演,例如,1991年、1994年两次个展,并在1989年、1992年分别获得北美馆主办的「中华民国现代雕塑展」及「台北现代美术双年展」首奬,埋下深厚情谊。
王俊杰肯定萧丽虹生前所完成的两大任务:
一,1995年竹围工作室的成立,引进国际合作,同时,热心参与公共政策。
二,长年购藏艺术作品,资助年轻艺术家,虽非大量体,大金额,但纯粹的赞助初心,以及持之以恒,持续性的买进,相当难得。
王俊杰说,萧丽虹于1995年创办竹围工作室的那段期间,正是他留学德国的时候,虽没有直接恭逢其盛,但也感受到萧丽虹把她对艺术界的热力,散发到全世界。她的国际交流、沟通能力非常强,不管他走在海外任何一个重要艺术展演场域,都可以看到萧丽虹身影,她求知若渴,也充份发挥她流利的英文,进行国际交流,帮忙艺术界许多大忙,文化部也常借重她的国际交流能力,帮助凑合国际艺术家来台驻村,同时也对等把台湾艺术家带出去。
在文化政策的公共事务,萧丽虹也是当仁不让,犀利明快,针砭时弊,同时也参与华山、松菸等文创园区,真诚关心台湾艺文生态环境。
对于这样爱台湾、挺台湾艺术的前辈,王俊杰表达了由衷的敬意。他说,「今天是很特别的日子,萧丽虹应该会很开心看到这么多朋友聚在这里缅怀她,一起参与、见证她的心血捐赠。王俊杰同时感谢台湾艺术圈的支持,预计明年北美馆将推出策画展,希望萧丽虹捐画的用心,完全被看到。
庄普 大姐好走 谢谢有妳 无私 不留余地 提擕后进
只比萧丽虹小一岁的庄普,还是以大姐相称。庄普说,他们已经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从伊通、春之艺廊,他的每一个展览,萧丽虹都会亲自去看展览,也会随手购藏他的作品,萧丽虹是他的第一个收藏家,并不为过。
伊通、竹围工作室,都是非营利艺术场所,来往密切,同质性也高。庄普非常感念萧丽虹对年轻艺术家不留余地的协助,留爱在艺术界,令人怀念不已,也影响深远。
数月前,庄普接受国美馆邀请,策划「1980年到2021年当代艺术展」,庄普惦记着萧丽虹早年的陶土作品,因此他打电话给萧丽虹,邀她参展。当时萧丽虹人已在新加坡住院,有气无力地婉拒参展。当时庄普并不以为意,以为疫情中每一个人都变得无精打采,没有想到,那是他们最后的交谈。几十年的好交情,就在死亡讯息传出时,嘎然划下句点,让他万分错愕。
庄普带着萧丽虹给他女儿的签名书,证明萧丽虹念兹在兹,还是鼓励年轻创作者,提擕后进的精神,令人感动。
林平:她没走,她在everywhere⋯⋯
林平则在追思会中,以感性的口吻说,谢谢萧丽虹陪伴我们走过重要人生。「萧丽虹未曾离开大家,她的神魂、回忆,到处都是,她没走,她在everywhere 。」
林平称萧丽虹早期就是个斜杠少女,婚姻、家庭、志业,面面俱到。林平说,她们的缘起,是她担任北美馆展览组长,萧丽虹的陶作,参与展览,并被北美馆收藏。
后来萧丽虹用笑容、用效力与爱,打造艺术界共同的家,成立竹围工作室,是台湾民间自力去建构閒置空间再利用的典范。萧丽虹更关心台湾艺术家的生存发展,除了购藏艺术家作品,资助艺术家创作,在公共领域上,也是全力付出,在生态环保上,始终和在地居民一起,追求公平正义。
2010年林平在台中经营22号仓库,萧丽虹给予支持,亲自南下台中,面授机宜,提供协助,果然产生极大的效益。
至于捐画给北美馆,则是她还担任北美馆馆长时,展开开始协商,萧丽虹对于捐赠的逻辑思考,非常清楚,很在乎每一幅作品的适得其所,例如,属于台湾艺术家的早期优秀作品,捐给北美馆,可望增添北美馆典藏面向,并充实研究脉络。但对于香港艺术家作品,她原本打算捐去香港。
翁淑英、姚孟吟:感谢带给台湾艺术圈 温暖与贡献
捐赠代理人翁淑英说,参与萧丽虹针对捐赠计画的整理工作,她倍感荣幸,而整理藏品过程,有如寻宝,跑遍办公室、住家与竹围工作室,整理过程中,一路听着萧丽虹分享过往,非常难能可贵。
翁淑英分享了当年相关的文字纪录指出,萧丽虹是由婆婆带领她走进艺术天地很重要的人,她常常说,对她这个远渡重洋嫁到台湾的媳妇,婆婆非常包容,不断带她去学习插花、逛画廊,排遣她独自来台的寂寞,也鼓励她用私房钱来收藏艺术品。随着藏品增多、认识越多艺术家后,萧丽虹开始思考自己还能做什么,因此成立「竹围工作室」,由于艺术的迷人,让她欲罢不能,当接触越多,就越希望多做事,个人力量不足,就希望结合眾人力量,让艺术推广,不断向前走。
翁淑英认为,萧丽虹不只是艺术家,更是收藏家与策展人。由于她在生前曾于北美馆举办过2次个展,并在1989年及1992年,分别获得北美馆主办的「中华民国现代雕塑展」及「台北现代美术双年展」首奖。基于感念北美馆早年的鼓励,因此于去年中,主动提出捐赠计画。
竹围工作室顾问姚孟吟则表示,该团队于2019年筹备「竹围工作室25周年」时,即开始思考萧丽虹收藏品的专业文字,也思考捐赠事宜,希望收藏品发挥最大价值,当然北美馆对萧丽虹一路的温暖与支持,是捐赠对象的第一考量,昨天捐赠仪式的进行,也是落实萧丽虹遗愿的重要一步,他们也代表「竹围工作室」团队,表达对北美馆以及所有艺术界朋友的盛情,她们相信天上的萧丽虹,一定也感到安慰。
当然,身为艺术工作的一员,她们也齐声谢谢萧丽虹,自1976年定居台湾以来,用45年的生命,无私奉献,带给台湾艺术圈的温暖与贡献,让她们倍感幸福。
12日的捐赠典藏,共捐赠23位艺术家的43幅作品,横跨水墨、书法、油画、版画、摄影、録像与装量等综合媒材作品。
该批藏品中,不只是作品的价值,还有萧丽虹与作品的故事。例如,极具代表性的书艺家董阳孜,作品《今月曾经照古人、今人不见古时月》(1996)笔法流畅,墨韵多变,充满文学内涵。萧丽虹与陈光雄,长年旅居在国外,对董阳孜笔下,寓意深远的汉字,非常着迷因而收藏。
萧丽虹是庄普作品的收藏大户,大型装置作品如《水泥中的花朵》(2010),系透过意象化形式,投注对自然生命的省思,不断尝试开创,这样的观念,正开启了萧丽虹投入实验创作的勇气。
赖纯纯的创作形式多采多姿,《行云流水篇》(1991)是她以书写画面构图作切割,在肌里变化中,展现温暖与抒情性。
陈慧峤的《默照》(1992)刚柔并重,表达女性内心的纤细与挣扎,是交错反覆的情感写照。吴玛悧早期作品《咬文嚼字系列》,利用现成物讽刺社会假象。石晋华《雄狮计划》(1993)运用广告刊登方式,提出对当时艺术市场的批判。
因为火灾,陈张莉在1990年代的重要作品,都付之一炬。萧丽虹捐出的《灵与山的对话》(1995)年,是该时期硕果仅存的作品,十分珍贵。
另外,捐赠的艺术家名单,还包括吴学让、陈顺筑、萧勤、梅丁衍、姚瑞中、涂维政、王德瑜、陈文祥、黄文浩、侯怡人、林鸿文、白宗晋、陈龙斌、郑政煌、黄建桦、纪纽约、郑婷婷、廖祈羽、杜十三(黄人和)。
12日出席捐赠及追悼会活动,还包括市文化局文创发展科长邱佩瑜、台北国际村总监李晓雯、视盟副理事长郭奕臣、远流主编曾淑正、一路相伴的捐赠代表翁淑英、竹围工作室营运总监陈彦慈、顾问姚孟吟、胡氏艺术执行长胡朝圣。艺术家陈张莉、姚瑞中、王德瑜、黄文浩、林鸿文等人,整个活动,简单隆重,气氛温馨感人。
作者为典藏杂志社社长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