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焦虑依附与迴避依附两个向度同时都很高的话会如何呢?当我们理解焦虑依附会尝试靠近,而迴避依附会摆出远离的姿态时,是否就会出现究竟是该靠近,还是该远离的慌张又混乱的情境呢?就好比在十字路口同时亮了绿灯跟红灯一样,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怎么做?是要前进、还是该停下?这时我们势必会处于相当复杂的状态之中。
依附研究的初期,继将幼儿依附类型化的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之后,玛丽.梅恩(Mary Main)进行了所谓「陌生情境测验」。首先,让幼儿在实验游戏房(不熟悉的环境)中玩耍,接着妈妈突然走出去(意料之外的分离)、实验者走进游戏房(与陌生人见面)的情况下,观察孩子如何表达与妈妈分离的焦虑不安,并测量其依附质量特性。梅恩观察幼儿与母亲之间的互动状态后,发现了一个饶富趣味的事实,原本我们所知的依附类型仅有安全型、迴避型(高度迴避依附)、抵抗型(高度焦虑依附)三种,但这一实验却发现了不属于既有类型的新类型。在实验记录影片中,幼儿出现了奇怪反应,当陌生人走出游戏房,妈妈再次进到游戏房时,会伸出手臂哭着跑向妈妈,但却又突然停下脚步转过身、僵在原地、瘫坐在地、发呆的幼儿,梅恩将这一类行为称为「内心尖叫」,之后将其分类为「紊乱型依附」(disorganized /disoriented)。
紊乱型依附会在依附对象既是唯一的避风港,同时又是危险根源之时出现,换句话说,当因外部威胁倍感不安时走向依附对象并依赖该安全网的孩子,会处于「前进」与「远离」两相衝突的认同需求之间动弹不得。
令人唏嘘的是,他们的幼年期或是儿童期也多处于残酷的世界,因为照顾者的虐待或照顾者罹患严重忧郁症,进而让这些孩童不是成长于温暖平静的天国,而是处于时热时冷的可怕地狱。父亲与母亲理所当然要提供子女必要的照顾,子女也是天生期待照顾者给予呵护,但若那个自己要叫「妈妈」、「爸爸」的人很可怕、很恐怖,或是让自己承受生理上、心理上的暴力,又或者像处于昏迷状态般没有回应,就会呈现出不知道该靠近,还是该远离的混乱状态。
更令人难过的是依附对象对待自己的态度,会造成自我存在价值混乱这一点,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该站在哪边,也就是深陷混沌的状态。
(本文摘自《在意别人而受伤,怎么找回快乐》/方言文化)
【内容简介】
持续的快乐感=50%设定点+10%生活情况+40%意志活动
在意别人是正常的,想太多,才会不正常;
如何不过度在意,甩开忧虑,是人生重要课题!
你知道太过在意别人是对自己的情绪暴力吗?在关系中的不被认同以及被无视,经常性的影响自我情绪,导致自己总是跟着他人的评价摇摆,进而感到焦虑。如何摆脱情绪上的恶性循环一直是人生中的重要课题。
本书以情境剧场告诉你要在自我以及人际上达成平衡,就要先照顾自我,远离负面情绪,并且理解内心需求,拿回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现在人际关系的问题其实与童年伤痕有很大关系
幼时因为社会与情感需求,我们至少需要与一名主要照顾者发展出亲近关系,如果在这个亲近关系上获得了足够的需求满足,心理学上称为安全型依附,反之若无法得到健全的满足,可能会造成之后心理与交际上的障碍,于是就会形成三种不安全型依附。
>焦虑型依附
>迴避型依附
>紊乱型依附
不论是何种依附关系,都源自于幼时所经歷的亲近体验,这些会直接影响成人后的人际关系,并且都具有渴望他人认同的这个相同特点。
◎练习填补内心空缺,接纳原本的自我
当渴望他人的称讚与认同而极欲获得爱时,我们就会看他人脸色,做出毫无信念的行为,同时让生活逐渐走向不安。认同上瘾的根源会下意识地让自己成为无价值的存在,对自己感到羞愧,因此才极度希望透过外部认同来恢復自我价值。
想要改变在意他人的习惯,第一步就是要练习观察自己,以客观的方式观察自己,倾听内在的声音。第二步是给自己一句安慰的话,回想过去曾让自己激动不已的经验,或者是认同自己的人的一句话等等,都是可以激励自已,填补心中空缺的能量。
转变自我观点后,相信你会理解到自己是多么优秀,并且更能感受到周遭传递给你的正面能量。学会观察自己,理解自我内心,与内心受伤的孩子拥抱,更能够知道自己需要的事物,并且了解到其实幸福一直在自己身边,活出更快乐更理想的自己。
【作者简介】
>李东龟
延世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拥有首尔大心理学系学士与硕士学位,美国密苏里州州立大学谘商心理学博士学位。歷任美国普渡大学教育学系教授、韩国心理学会暨韩国谘商心理学会副会长。除有多本着作外,更透过JTBC的「金济东的Talk to you」、YTN科学频道的「思想研究所」、tvN的「为你阅读」等节目,向大眾推广心理学。
>李诚职
延世大学心理学系兼任教授,拥有美国田纳西大学谘商学硕士、肯塔基大学谘商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韩国谘商学会旗下的心理治疗学会与学校谘商学会副会长,同时经营宇宙心理谘商中心,并致力于心理谘商与专家培育。
>安夏阳
龙门心理谘商研究大学谘商心理学系教授,拥有延世大学教育学系之谘商教育硕士与博士学位。歷任延世大学教育研究中心专任研究员、梨花女子大学教育革新团THE人才培育总部研究员。现任韩国谘商心理学会中长期发展TFT委员长,致力于以依附理论为基础的谘商与研究,以及谘商者教育。
【译者简介】
>陈圣薇
旅居韩国近十年,现为自由译者。喜欢透过文字翻译传递韩国的日常、韩国的生活、韩国的各种不同能量。译作有《让自己好过的关系心理学》、《少数意见》、《网军部队》、《为爱重生:找寻希望的翅膀》、《为了好好活着,我们最终走向更坏》、《我已经忍你很久了!》等书。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