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在年龄分布族群中,60岁以上的消费者在使用感应支付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族群,其使用率达44%,而30~40岁的消费族群则习惯使用扫码支付,达近七成。

联卡中心分析2021年1至9月持卡人在绑定信用卡使用行动支付的消费资料,包含以扫码(QR Code)为主要支付方式的第三方、电支机构电子钱包(LinePay、街口支付、PI钱包、悠游付、橘子支付)及商户型专属电子钱包(PX Pay与FamiPay),简称扫码支付。另外,则是以NFC感应支付为主的国际三大Pay行动装置钱包(Apple Pay、Google Pay与Samsung Pay),简称感应支付。

从行动支付占整体信用卡消费之笔数与金额占比可看出,在2020年9月行动支付所占的笔数与金额占比分别是15.7%与4.9%,并呈现逐渐成长趋势,一年后笔数提升到20.2%,金额提升到7.8%,代表民眾的支付习惯正在悄悄转移,在选择支付工具时,使用行动支付付款的比例已越来越高。

扫码支付与感应支付都各有其优势,扫码支付的优势为对手机硬体需求较低,只要能扫码就可以使用,店家亦能快速导入并与业者合作提供多元回馈的附加优惠,惟该项支付需透由APP介面执行,在支付程序上需增加几个步骤,而感应支付的优势为操作直觉,从民眾使用上,其付款体验是简单快速的,因此在各自的优势下,两者在国内支付环境的影响力又是如何。

从扫码支付与感应支付的交易笔数及金额占比可看出,在笔数上2020年第一季扫码支付与感应支付的笔数占比约65%:35%,在金额上约为50%:50%,随时间推进,到2021年第二季,在笔数上扫码支付占比已增加至近七成,金额占比也增加至六成。

由此可知,扫码支付在国内消费影响力似乎有越来越被採用的趋势,以商店端角度来看,因建置成本与技术门槛较低,有利商店快速导入,从扫码支付业者角度来看,扫码支付是透由APP执行,业者可以整合回馈折抵、生活服务与促销活动等在APP上,贴近与民眾生活的紧密度,再加上零售业者纷纷发展自己的行动支付APP,进而累积会员基础,此也让扫码支付支援的应用场景越趋多元,从民眾消费行为端来看,疫情期间,民眾在进出实体商店时,皆须使用QR扫码进行实联制验证,此项规定直接、间接地引导民眾熟悉QR Code扫码动作,这些因素发挥了交叉循环的推进效果,使扫码支付在臺湾的市场占比逐渐扩大。

以签帐笔数与签帐金额之去年同期成长率观察两种支付方式的成长动能,扫码支付笔数的成长幅度大多比感应支付高,在签帐金额方面,两种支付方式若以年同期成长率分析,今年6、7月因疫情最为严峻,所有行动支付的成长幅度相较其他月份低,感应支付金额即呈现负成长,然而扫码支付仍有88%与48%的正成长幅度,代表后者的成长动能颇为显着。

研究分析报告挑选几个民眾常去的消费场域,交叉分析扫码支付与感应支付的占比可知,民眾常在餐饮、电商、便利商店、生鲜食材超市及水电瓦斯与行政规费上使用扫码支付,而在交通及百货公司上使用感应支付较多,由此可观察出两者主力推广的消费场域有些许差异;而从平均单笔消费金额来看,感应支付单笔消费金额较扫码支付高,感应支付各月份平均单笔消费金额都在580元以上,而扫码支付的平均单笔消费金额最高才524元。

从持卡人性别及年龄来看,年龄20~50岁族群在使用频率上还是以扫码支付居多,占近七成左右。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年龄分布族群中,60岁以上的消费者在使用感应支付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族群,其使用率达44%,而30~40岁的消费族群则习惯使用扫码支付,达近七成。

在疫情的影响下,民眾支付习惯逐渐朝行动支付发展,许多零售业者亦逐渐走上数位发展,并从实体转型跨越到线上经营,不少业者开发自己的行动支付APP作为数位转型的一步,在支付方式上,不管是扫码支付还是感应支付,都有各自优势与主力消费场域,而从臺湾民眾在国内使用行动支付的消费资料似可看到在商店端导入、业者端促销推广的整合应用及民眾端使用行为的相互影响下,「扫经济」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相信未来扫码支付应用场景将不断的延伸,影响民眾生活消费的习惯亦将更为深化。

#相互 #扫码支付 #感应支付 #行动支付 #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