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何时可以给孩子手机,而且是自己保管使用的手机?」这个问题,我的立场比较保守,在孩子法定成年前,都不该单独拥有手机。而法定成年后,家长也要懂得放手,别管太多。换句话说,孩子在法定成年前,可以使用手机,但需要向家长申请,并在家长监管下使用。
当然,孩子每天可以拥有一段自由使用手机的时间,不论是用来娱乐或社交都好,但需与孩子充分讨论时间限制并执行规范;而手机的主人是父母,绝对不是孩子。
给孩子专属手机前的心理准备
只是,现在大多数的孩子,在国中时就有一只自己保管使用的手机,而且有上网功能、网路吃到饱的比比皆是。要熬到孩子成年才给,似乎有些不近人情。而且孩子会吵,甚至发生亲子衝突,很多家长为此感到挣扎。孩子们的理由一箩筐:
「我常要用手机写作业、查资料,有自己的手机比较方便呀!」
「同学都有,我为什么不能有?」
「我跟同学之间要靠手机联繫,一定要有自己的!」
「没有手机,我和同学就没有共同的话题了!」
你觉得颇有道理,但就是有些担心。该怎么办呢?如果你正准备帮孩子办一只自己保管使用的手机,请先做好心理准备:「给出去之后,就很难收回来了!」而且,由于手机已经是孩子「自己的」,所以,你将会很难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与用途。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关键衡量指标
然而,多数家长很难熬到孩子成年后,才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手机;因此,这个难题的衡量标准是,孩子是否具备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了?
健康上网的习惯是要从小练习的,在后面的篇章中,我会详细提到如何从小培养孩子上网的自我控制能力。一方面,让孩子在每天「上线——下线」的练习中,学会为自己踩煞车,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另一方面,父母可以就此评估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可以开放网路使用到何种程度。
若孩子时常无法在规范的时限内下线,或者假借查资料等名义,偷玩手游、社群媒体或看影片,那么,离孩子自行持有与保管手机,还有一大段路要走。当然,如果孩子到了青少年期,过去几年的上网纪录良好,大多都能遵守规范,上得去也下得来;同时,不因上网而排挤其他重要任务,如课业学习或人际关系,也许可以考虑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手机。
然而在这之前,仍需要与孩子充分讨论、约法三章。例如:有限的网路使用流量、平日使用网路的时间限制,以及手机中的软体安装等,父母仍握有部分的主导权。
温和而坚定地拒绝
让大多数家长感到困扰的是,明明孩子自我控制能力不足,还不断对着父母吵闹不休。这时,父母有两个常见的回应方式:第一,受不了孩子一再吵闹,只能答应,但也要孩子允诺不可以使用过量;第二,与孩子交换条件,例如,课业成绩达到什么程度,就以手机做为礼物。
不管是前者或后者,最后的下场常是—孩子更加沉沦在手机网路中了,而父母一点办法都没有。为什么?因为孩子还未具备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呀!如果你不希望落得这样的下场,请明确地拒绝吧!
与孩子沟通时,「温和而坚定」是最高指导原则,也就是语气温和、态度明确,让孩子知道,父母不会给就是不会给。而拒绝的步骤有三,第一,表达理解;第二,说明理由;第三,替代方案。
首先,可以这么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想要拥有自己的手机,同学都有,你没有,你觉得很失落。」这句话,是说出孩子内心的期待与感受。接着说:「同时,我们观察到你过去的上网纪录,时常超出约定好的使用时间,显然你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我们得再观察一阵子,再考虑是否给你办手机。」这句话,是明确地说出拒绝的理由,让孩子知道,要拥有自己的手机的标准是什么,以及他需要努力的方向。
你不需要大动肝火,祭出威逼恐吓:「你再吵,以后都不准上网!」或者,以类似翻旧帐的话语怒斥:「也不想想看你每次上网时间都一再超时,功课又烂得一塌糊涂。」只要温和而坚定地拒绝就是了。
最后,与孩子讨论你们会提供什么有限的替代方案,满足孩子平常上网做娱乐或非娱乐用途的需要。
当孩子为了手机威胁自杀时
比较麻烦的是孩子「以死相逼」。你也许在新闻报导中看过,孩子要求拥有手机,但被父母拒绝,于是从高楼纵身一跳,让父母后悔莫及。而确实,也有些孩子会这样说:「你们不帮我申办手机,就代表你们不爱我,我去死一死算了!」试图用自杀来勒索父母。
我得说,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孩子会为了得到一只专属自己的手机而以死相逼,肯定不只是手机的问题,而是亲子关系早已破裂——长期恶劣、紧张、衝突或疏离。孩子把情感连结的需求转移到其他面向上——网路世界就是最好的选项。有太多青少年告诉我:「连上网路之后,有人能理解我,有人能认同我,在虚拟游戏中、社群网站上,能被喜爱、被肯定、被接纳。我才不在乎现实世界的家人或朋友怎么看我!」所以,他们当然不能没有网路,而拥有一只能自由使用,又能上网吃到饱的手机,是最好不过的了。
我希望你与孩子的关系不要走到这一步。而如果已经如此,也请把这个危机,当作修復亲子关系的契机,重新与孩子连结上。我必须再度强调,高品质的亲子关系,是避免孩子在网路世界中沉迷沦陷的最终解方。
妥协给出手机,肯定无法解决问题;改善亲子互动关系,才是治本之道。
(本文摘自《脱瘾而出不迷网》/ 圆神出版)
【内容简介】
3C网路是工具,而不是玩具,不需要把它当成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
把握教养核心,有时催油门,有时踩煞车,有品质的陪伴即是最终解方。
「再玩一下子就好!」
「为什么同学都有手机,我却没有?」
「你们也在滑手机,为什么我不行?」
「你们不给我上网,我就去死一死算了!」
如果你的孩子以死相逼,吵着拥有自己的手机;
如果他一碰到网路就「上得去,下不来」;
如果你用「因为你还小,等你长大就能用手机了」无法说服孩子……
当你翻开这本书时,你不再是孤军奋战,也不会手无寸铁、孤立无援,相反地,你将拥有更多办法,迎接数位时代无可避免的教养挑战。
《拥抱刺猬孩子》作者、最受师长欢迎的心理师──陈志恒老师筹备一年的最新力作,教导我们该怎么建立数位教养的正确观念、罗列出家长最常面临的十三个孩子3C成瘾问题,设身处地地提供最实际的解方,面对在「网海」中载浮载沉的孩子,我们都可以用温和且坚定的方式,陪伴孩子脱「瘾」而出。
陪伴孩子成长,很辛苦,但也很甜美;放下3C,认真凝视孩子,我们一起持续练习。
【作者简介】
陈志恒
谘商心理师、作家、长期为青少年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时候立志当上教育部长,长大后只想开个快乐电力公司。内心住着不安分的灵魂,不学无术、爱凑热闹,写作、演讲、工作坊……什么都来,巡迴各地心理成长讲座/课程累积上千场。
在经歷近十年学校辅导教师生涯后,人生急转弯,辞掉稳定的教职,离开校园,走入社区,远大的助人梦正在开展中。
着有《此人进厂维修中》《受伤的孩子和坏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独立无罪》《拥抱刺猬孩子》《从知道到做到》《正向聚焦》《你怎么没爱上你自己》等畅销书。
学经歷: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硕士班毕业
中华民国谘商心理师高考及格(谘心字第002255号)
美国NLP大学认证高阶训练师(Master Trainer)
台湾神经语言程式学会(TBNLP)副理事长
减快身心积极疗法训练合格治疗师
2018年博客来、TAZZE读册网路书店百大畅销书作家
曾任国立彰化高商辅导教师、辅导主任
脸书粉丝专页:陈志恒谘商心理师
个人网站:ListenPSY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