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避免遇到恐怖情人呢?」「怎么样才能不在感情中受骗?」「怎么做,才能找到一段适合自己的感情?」
身为心理师,我常会被求助者或媒体问到这一类的问题。有时候因应对方的需求,我们会给出一些条列式明确的答案,像是如何辨识危险的人格特质,或怎么透过自我了解,找到自己在感情中的盲点。
这些建议是各个专家透过许多案例故事,归纳、分析得到的大原则,不过,实际上,这只能治标而已。因为你也许不会遇到恐怖情人,不会在感情中受骗,甚至找到一个满适合你的人,但是你在感情中仍然不快乐,也不幸福。真正能够在生活里安适的人,是「懂得自我照顾,勇于自我保护」的人。
记得那个不觉得自己可爱,所以爱上王子情人的思澄,还有对男友内心世界不好奇,所以被双面情人蒙在鼓里的信娟吗?如果她们懂得自我照顾,常观照自己内在的感受,习惯面对并照顾自己的需求,而且勇于对让自己权益受损的人事物说「不」,她们可能可以更早就离开让自己受伤的感情,甚至一开始就不会被类似的人吸引。
吃大餐、用好东西……并不是照顾自己内在的小孩
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推广,大家对于「自我照顾」、「照顾自己内在小孩」或「当自己内在的好妈妈」这一类的概念并不陌生,但因为这些心理概念很抽象,常让人误以为具体的自我照顾行为,只是吃大餐、用好东西、出去旅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类偏属享乐的行为。
这些「宠自己」的行为,真的能把自己照顾好吗?
假想你是你自己的父母,同时你也是你自己的小孩,你的内在同时存在父母角色与小孩角色,你需要常常在这两个角色间转换思考。
你内在的父母要用心去了解内在的小孩,要知道什么是对这个小孩真正好的事情,而不只是宠坏他;你内在的小孩也要多多和内在父母沟通、协商。
如果父母给的协助不适合你,或给的任务太难,或太少称讚你,你都要表达出来,让自己变成一个更自由、更勇敢的小孩,也让父母有机会变成更温暖、更有弹性的双亲。
步骤1:时常观照内心的感受与想法
作为父母,我会在接孩子下课的路上,询问他今天过得好不好。聆听孩子,从他自己的角度所描述的一天。作为心理师,我在每次的晤谈里,观察并聆听前来求助的人,了解从他的角度,有些什么经歷。
帮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被聆听、被尊重。
所以,请试着每天问一问自己今天的感受与想法。养成写心灵日记的习惯,也许是个很好的开始。「今天和朋友聚餐,你开心吗?想了些什么?」「下班前,上司约谈,主管说了些话,我听到什么讯息?对主管的言语和行为,我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每天找出一两个记忆深刻,或是带来明显情绪的事件,探索、整理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些观察是自我照顾的基础。
在反思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为了降低内心的不安全感,你花了很多精力把自己改造成别人心目中有吸引力的样子,这是很亏待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总是把对方的期待看得比真实的自己重要,与你相处的人,会习惯你在关系中的配合和努力,将一切视作理所当然。
他们不认识「真实的你」,你也离真实的自己愈来愈远,导致你在关系中,更加不安。
步骤2:探索,并照顾想压抑下去的感受
当你养成聆听自己的习惯时,你就更能觉察自己想压抑感受的时刻。当你想把心思从「人」的身上,转到「事物」的时刻,例如:工作时,突然心烦想抽菸或上网聊天、购物。
此时,试着停一下。探索一下,是什么让自己不舒服?是因为想到上司、同事或下属对你的态度?那些带给你什么样的想法或感受,你对他们有不好的评价吗?或是你觉得他们对你不公平吗?
严厉的内在父母,会希望内在小孩是个乖宝宝。乖宝宝努力求和谐、避衝突,努力完成他人的期待,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乖宝宝」的特质,也许让你做事有效率又完美,表面上一帆风顺。但若你总是压抑或忽视在人际相处时的挫折感受,久而久之,会让自己外在行为与内在感受矛盾加剧。
别人都以为你冷静自持,连你自己都可能被自己骗,但到了临界点某一刻,你就突然压力大爆炸,可能暴怒失控,或尖叫痛哭,同时在衝动下,做出不恰当的决定。
不要逃避这些看来负面的感觉,当你能够先正视这些感受,你就有机会学习用更健康、更适切的方式处理这些感受。
当情绪调节技巧变得更好,你就不会突然失控,而是用一种调整过的成熟方式,跟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做乖宝宝,做个有血有泪,但懂得沟通、表达的好孩子,就是自我照顾的方法。
步骤3:练习对他人和对自己说「不」
你的伴侣也许不是恐怖情人,但是你不知道该怎么对他不适切的要求说「不」。因为你总觉得对别人说「不」,代表关系断裂。
如果你的内在父母很严厉,喜欢内在小孩听话,不能接受内在小孩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忍受被拒绝的挫折,也没有和人合作的弹性。那么,你内在的关系蓝图确实是一个「容不下拒绝的关系」。
因此,你需要扩充自己的关系蓝图。说「不」,不是关系的终止,而是关系的进化。透过适当的拒绝,对方因此更了解你。你们两个人可以动用智慧,找出相处上更好的方法,也帮关系注入活水。
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压抑自己的感受,不把拒绝说出口,反而让关系走入死局。
你要学着在骂自己时喊「停」
对那些你深爱或关心的人,如果你不忍心说「不」,你就是让他们越界,帮他们承担了责任。
他们的问题,让你焦急、挂心。你自己无法解决,但不解决就辗转难眠。正是因为这些问题不属于你,这些事情不在你的责任范围,所以你无计可施,只能承受内心煎熬。
与其继续在别人的问题与责任上打转,不如放手,让彼此成长。我们只有在为自己的困难烦恼的时候,才愿意为自己努力,进而有了改变现状的动机。
人生是一趟无法假手他人的旅程。你跟你爱的人,都必须练习只为自己负责。
有时候,侵害你的权益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当你犯错时,责备自己最大声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甚至很多时候,你已经做得很棒了。不放过你的人,是你自己。
严厉的「自我批评」是我们照顾自己最大的敌人。有时候,我们内在的小孩放任内在父母对自己不断谩骂、接受那些苛刻的评价、承担那些过分的要求,重演了童年的创伤,塑造出成人之后的不良关系。
你要学着在自己骂自己的时候喊「停」,对自己伤害自己的行为说「不」。
作为自己的内在父母,你要教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保护自己免于被他人侵犯,也保护自己免于被自己过分要求。
你要学习给内在小孩犯错的空间,给他做自己的自由,允许他放松自在。你也才能允许自己在关系里,享受幸福、快乐。
(本文摘自《爱情创伤来自童年创伤》/宝瓶文化)
【内容简介】
妳父母对待妳的方式,决定妳在爱情、婚姻里的面貌与位置。
资深临床心理师提出最实用的「自我调整基本功」与「关系蓝图」,让妳不再落入悲剧循环。
12种病态情人──这不只是她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真实经歷。
愤怒情人:常化身为失控、狂怒的绿巨人 控制情人:让人感到窒息、想逃的爱
妈宝情人:她总是照顾他,他何时才会长大? 竞争情人:竞争是为了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绿叶情人:她喜欢,也擅长帮助和「成全」别人 冰箱情人:她从小就习惯一个人
依赖情人:若结婚,她要妈妈与她一起住 无实情人:因他有个「不能输的父亲」
双面情人:不能被知晓的性爱成瘾 点心情人:男友只能在星期三与她约会
人鱼情人:有爱无性,不可以吗? 花心情人:只是在感情池塘多养几条鱼……
【特别企划】关系角色自我检核表──
妳是受害者、拯救者、加害者、局外人角色吗?如何调整与自我疗癒?
她戴墨镜,身上伤痕累累。她不懂为什么她的爱情和家庭一样,都以愤怒、威胁、暴力对待她。
→她是被家人严苛对待的「受害者」,原本期待男友可以成为自己的「拯救者」,但他后来却成了对自己暴力相向的「加害者」。
她恋上妈宝情人。她不断照顾男友,男友何时才会长大?
→她是期待被照顾的「受害者」,以为自己乐观耀眼的男友可以成为「拯救者」。没想到长久相处,自己成了男友的「拯救者」。
若结婚,她要孤单的妈妈一起住,但男友抓狂,不想过买一送一的婚姻生活。
→她是妈妈的「拯救者」,不可以为了男友抛下母亲,母女紧密连结的结果,本该亲密的男友成了母女关系的「加害者」。
女孩们,从停止威胁自己的内在语言开始,逐步改变:
‧清理生命中的黑暗史,「重新解读关键经验」
‧回溯爱情史,对照原生家庭互动,找出规律
‧增进自我观察,练习「平衡」且「全面」地认识自己
‧练习对他人和对自己说「不」
‧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练习「停止」回应(「让我想一想」不等于「拒绝」)
‧减轻「权威」与「自我中心」滤镜
‧练习用「新的方式」说话:用说话划出界线,说出自己真正的心意
‧让「新回应」帮你摆脱受害者角色
‧放下拯救者角色,让彼此都做自己
童年的伤,我们太过熟悉、太早吸收进我们的呼息与血液里,甚至那可能是我们唯一知晓的亲密互动方式,以至于我们误以为那是爱,又或我们总试图在弥补童年时的匮乏,误认为那些匮乏,可以在伴侣身上获得,但这却反而让我们更容易恋上病态情人。
经营爱情团体及讲座多年的黄惠萱心理师,想告诉女孩们:疗癒之路是接纳心里自小被忽略的童年时的自己,而除了专业又温柔的「自我调整基本功」,她也提出实用的「关系蓝图」,其中的「停止回应」及用「新方式说话」,对于想摆脱爱情桎梏与泥沼,找回自知、自尊、自爱的妳,更有无限助益。
【作者简介】
黄惠萱 临床心理师
目前于黄伟俐诊所担任临床心理师,并于《商业周刊》良医健康网担任专栏作家。毕业于中正大学心理系,辅仁大学临床心理学系研究所。曾任职台安医院临床心理师等。已出版《爱妈妈,为什么这么难?──38种暖方式,把母女关系爱回来》,其简体字版已由台海出版社所出版。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