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孟明铭12日在中共党媒《环球时报》撰文指出,最近一段时间,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多次在台湾问题鼓吹日本深度介入和干涉台海局势。安倍的涉华负面言行从本质上看代表了日本统治集团对国际形势的战略误判,即认为日本需要针对「中国威胁」採取更为强硬的应对措施,逐渐调整对华政策方向,主动推进「联美制华」,阻滞中国復兴进程。然而从日本国内政治角度看,安倍与现任首相岸田文雄之间的纠葛博弈,同样也是促使前者主动出面发声的重要原因。

孟明铭称,安倍在2021年9月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决定支持岸田文雄,是后者夺取首相之位的关键因素。岸田上台后也有所回报,安倍所领导的党内第一大派系「清和政策研究会」(清和会)有多名成员进入内阁,外界舆论也多将岸田政权视作安倍政治路线的延伸产物。安倍则俨然以「造王者」自居,意图在幕后遥控日本政局。作为老牌政客和自民党内派系「宏池会」领袖,岸田并不希望歷经诸多波折终圆「首相梦」后继续扮演傀儡角色,有志施展治国思路。在2021年10月举行的眾议院选举中,岸田率领自民党守住眾议院绝大多数议席,让主流媒体大跌眼镜;日本民眾也对新一届政府抱有一定期待,民调支持率迄今为止始终在缓慢上升。这些外部有利因素增强了岸田的信心和自主意识,推动其在明面上对安倍表示恭顺,暗地里却有意与之拉开距离。去年12月岸田公开宣称日本政府对于在安倍「森友学园」事件中篡改资料而被迫自杀的财务省官员赤木俊夫之死负有责任,责成相关部门启动国家赔偿。不少日媒猜测,如何处理安倍丑闻,将成为未来岸田与之博弈的有力制衡工具。

孟明铭表示,岸田文雄自主意识的增强,使得希望始终站在日本政治舞台中心的安倍感到威胁,因而採取了一系列掣肘行动。双方的斗争虽烈度低、有节制,但「貌合神离」的趋势已较明显。在对华关系上,儘管日本政治精英群体已经达成「联美制华」的基本共识,但在此前提下如何处理中日关系,安倍、岸田二人同样分歧明显。以安倍晋三、高市早苗为代表的保守右翼群体竭力敦促日本政府儘早向美国表忠心,为此不惜主动对华寻衅,唯恐对美方有所「怠慢」。而岸田文雄原有的「宏池会」派系底色以「重视经济、走和平路线」着称,希望与中国构建稳定的关系,为政风格也讲究平衡,儘量不走极端。与之交好的茂木、福田等人也对两国关系和日本国家利益有较清醒认识,主张对华慎重,对于自民党内右翼群体发起的反华动议多予以抵制。

孟明铭认为,结合以上背景,不难发现安倍近来在涉华问题上的过线行为暗含以下几点考量:第一,以日本知名政治人物的身分在中日敏感领域「埋雷」,妄图制造紧张事态,以既成事实压缩岸田的施政空间,从而争夺外交主导权。第二,利用当下日本决策层遏制中国的共识和反华厌华的舆论气氛,占据「政治正确」的制高点,逼迫岸田等人妥协退让,彰显自己的政治地位。第三,以「反中爱国」为旗帜,吸引、整合和驾驭日本保守右翼势力进一步向其本人靠拢,壮大个人声势和影响力。第四,展现自身与美国「步调一致」的亲近姿态,意图引起岸田外交上的焦虑情绪,驱使后者主动低头向自己「讨教」和「协助」处理日美同盟关系。由于安倍等人目前占据了日本向「联美制华」战略转型的「大势」,岸田方面的涉华立场有所倒退,消极言辞也日渐增多,但尚能守住外交底线,留有余地。

孟明铭指出,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但影响两国关系的负能量却在积聚。随着疫情在日本的反復及7月份参议院选举的到来,日本国内政争可能会再次激化,中日关系届时可能面临新考验。希望以安倍为首的保守右翼势力不要为政治私利裹挟日本上下作出新的、进一步的战略误判,危及地区和平与安全。也期待能与日本政治菁英中愿意以务实态度对待中日关系的群体进行对话,在交流中廓清谣言、缓解疑虑,努力推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

#安倍 #岸田 #日本 #孟明铭 #岸田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