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睽违2年,2022年全国大专校院校长会议昨(13)日登场。面对军公教加薪,导致大专校院办学与人事成本增加,国立大学校院协会与大学校长呼吁调涨学杂费,教育部虽承诺,将补助当中经费的7到7成5差额,但会中对于增加学费仍没有共识,即学杂费未调涨。
国立大学校院协会表示,教育部2004年同意53所大专校院调涨学杂费后,便冻涨至今,然而消费者物价指数18年累增加19%,受雇员工薪资增加27%,学杂费上限却仅累计调涨1.3%。
国立大学校院协会认为,在办学经费不足下,我国大学教学和研究品质提升乏力,2022年度QS世界大学排名,仅台大挤进前百大,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英文简称THE)更是1所都没有,落后周边日韩星港与大陆。
国立大学校院协会还提到,以110年度政府补助国立大学的新台币498.1亿元来看,国立大学学生总数44.7万人,每人仅分得约11.1万元的经费,比起18年前不但未提升,还减少千元,直接影响教学设备更新、图书期刊添购,甚至教授聘任与教学品质都大打折扣。
国立大学校院协会指出,在政府税收无法提高、高预算难增加的情况下,建议未来依物价指数等计算公告调幅上限后,由各校自主提报整方案,教育部仅审认是否符合指标条件。
同时为避免调涨学杂费造成弱势家庭负担,国立大学校院协会也建议,国立大学校院成立平准基金,各校调整学杂费提拨一定比率,除照顾各自弱势生外,更可跨校补助,协助弱势生较多的学校,政府不需要额外支出。
台湾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廖庆荣提到,以2021年为例,3成学生就读公立大学,7成就读私立大学;但受少子化影响,到了2026年,每年高中毕业生各8万人分别就读公私立大学,就学学生数量已无差异,公私立大学需要平衡发展。
廖庆荣认为,学杂费调整机制是确保教学品质的必要措施,冻涨严重稀释教学品质。对此政府可行作法有两项,分别是补助学杂费差额与定期调涨学杂费。至于定期调涨学杂费的作法,建议可由现行的「弹性申请」,回復为「统一制定」。唯有如此,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全发展,并提升我国高教品质与竞争力。
逢甲大学校长李秉乾指出,我国大学教育虽普及,但非义务,不应牺牲优秀大学的教育品质,要吸引优秀教师、面对国际化高教竞争,大学自应考量成本,方能扩展教研能量规模,带动教师薪资成长,与循序调降师生比。而教育部原依相关指标核算学杂费调整幅度,如此想法立意良善,因此应回归动态调整初衷,以符合现有环境变化与原初立法精神。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朱俊彰回应,同时考量受教者的经济负担能力、物价上涨还有军公教调薪等影响,教育部今年会以常态性经费补助的方式,替国立大学调薪7成至7成5的比例,私校薪资调幅比例相同,则是採奖补助款人事经费管道来挹注,以改善教师薪资待遇与教学环境。
一名不具名的大学校长表示,高教预算难以增加的情况下,教育部除非是承诺额外增列,否则就只是排挤其他社教、国教的预算,「是挖人肉让人吃饱!」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